欢迎来到97高考网!

复读学校全国城市

咨询热线 400-155-6338

位置: 首页 > 地理辅导 > 高三地理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有哪些必考知识点

时间:2024-01-21 23:36:40来源:97高考网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有哪些必考知识点,最近的暴雨造成的灾难实际上主要是相关的,那么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有哪些必考知识点,在南方等地,每年六、七月会有连续的降雨,因为是成熟期,所以叫,这个时期叫。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4.2分布特点:

在中国北部平原地区,村庄规模普遍较大,多呈棋盘状,居住在紧凑社区的人数较多。

在中国南方丘陵地区,村庄规模普遍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数量较少。在河网密度较高的平原地区,村庄多呈地带性分布。

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局形态走向
平原密度高网状限制少,造价低
山区密度低线状(山区呈“之”字形)多沿河谷延伸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减少。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用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和多用途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木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
时间18世纪中期以前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体能源木柴、水力为主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比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型产业和产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例。

后工业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获得性资源(人工原材料、智能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越来越广、深度越来越深,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自然灾害按成因和过程可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的周期性突发性多因群体性发生的可能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 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中国东部锋面雨的变化规律(正常年)。

4月和5月(东侧),南部海岸进入雨季。

6月(D),梅雨在长江中下游出现。

7月和8月(C)中国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盆地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良)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过度开垦和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河流淤塞;环湖造农田,造成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植被,建设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堤防;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流蓄洪工程、加强洪区管理、建立灾害预警系统、防汛保险等。

以上是本网站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的总结。更多高中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和答疑技巧,请关注本网站。

本站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高三文科生地理逆袭方法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大全高考地理选择题无耻得分法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术语怎么秒杀高考地理选择题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要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中国地理常识总结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某一特定地点、地区或全球的长期气候变化,由与平均天气条件相关的某些特征的变化来衡量,如温度、降水、风等。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状况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会改变现有的生态系统吗。

4、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主要产区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这种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

以莫霍界面和古腾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 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层包括大气层、水圈、生物圈等。这些领域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知识摘要

1、地球的三个内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和三种岩石类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三种岩石类型之间的关系。

3、能量来源及内、外力作用的表达;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了解地壳运动和气流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匀,硅铝层不连续。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石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的重力化学。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1. 大气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最大12小时)-表面变暖-表面辐射(长波)(最大13小时)-大气变暖-大气(逆)辐射(长波)(最大14小时)-大气保温。

平流层:平流层的特征。

①包含臭氧层

平稳的大气有利于高空飞行。

③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对流层的特征。

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二氧化碳-红外)。

散射(有少量选择性小粒子优先散射短波浅蓝光紫光)。

反射(非选择性云)。

热循环的性质和特点。

由于地面不均匀的加热和冷却,空气的循环被称为热力学循环,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 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 低气压(气旋)--阴雨。

(4)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 风。

(5)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8)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文章标签: 知识点   必考   高三   

免责申明:本文由97高考网代为发布,不代表97高考网立场,资讯内容观点均来源于互联网,只作为初中、高中、高三、高考复读学校、艺考等知识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97gaokao.com/dili/gaosandili/13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