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文化与社会,各单元重点考点,高中地理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记忆。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小编为大家总结了高中地理必修的三个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请关注网络了解更多高中地理知识。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文化与社会,各单元重点考点,
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术语地理第一轮复习用什么资料。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 西装(外来) 中山装 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西餐中一些常用的原料开始进入大批人的餐桌,一批专门生产西餐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餐和西餐逐渐成为中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国人来到中国后,西式住宅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元素的结合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 新村 花园 别墅 公寓 等。
(4)风俗:
提倡废除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下跪、握手、鞠躬。
地址:大师先生同志。
婚丧嫁娶仪式:奢侈笨重无知简单文明。
辛亥革命后,随着阳历,又增加了国庆节元旦等新的节日。
读报和看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局限性:由于农村的落后和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数外来商品进入生活在中等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发生变化的原因:(1)西方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没有解决。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 菜篮子工程 ,使丰富的蔬菜 肉蛋 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 安居工程 ,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1950年政府制定 婚姻法 ,实行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这是解放妇女 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 热爱劳动 无私奉献 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发生变化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改善。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
1.交通运输的变化和影响。
(1)变化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c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
②铁路:a.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b.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c.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d.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e.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汽车:a.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b.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c.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飞机:1909年,冯如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第一条京津航线开通。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强国。
(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沟通工具的变化和影响。
(1)变化
①电报:a.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b.20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这一时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
②电话:a.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b.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c.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d.到2000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互联网:近年来,人们也使用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总结了近代中国报纸、期刊、电影、网络逐渐普及的历史事实。
1、报刊: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②.《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③.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⑥.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
2、电影:19世纪末,电影刚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民拍摄的电影《定军山》成功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开始。1931年,有声片《红牡丹》成功拍摄,结束了中国电影的无声历史。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由蔡楚生导演 王人美主演的 渔光曲 ,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电影 风云儿女 的插曲,即田汉作词 聂耳作曲的 义勇军进行曲 ,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输)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体。网络媒体还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体。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9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而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4. 报纸、电影和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报刊: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报道、记录、宣传、批评和形成舆论是新闻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分子不出门就能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的愿望。它对人民的政治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娱乐信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新闻活动仍被认为是报纸的主要特色。
2.影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电影和电视总是带有政治色彩,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它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间,分流剩余精力,改变心情,得到休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广告,甚至在电视商城中出现了引导人们消费的特别节目,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3.互联网:通过全球最大限度的信息传播,全面、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积极、更方便、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流方式,也催生了当代中国新的经济生活理念和模式。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 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 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经济,给予政治 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不仅有古今不同地域之分,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有不同的影响,对社会发展也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颓废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8、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9、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表现)途径?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0、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1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2、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塑造人的表现,优秀文化影响)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13、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4、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争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15、科技与教育在文化竞争中的地位
(1)有关科技发展的指标,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2)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3)无论就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4)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16、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经济和文化意义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7、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
18、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9、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为什么要)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20、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1、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22、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6组合)
23、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24、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5、文化的继承性(识记,小题)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6、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7、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为什么要)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8、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如何正确对待)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9、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30、传统文化的作用27、29问
3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2、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集成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识记)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例外)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34、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创新的必要性)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5.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基础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①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①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②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③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3)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6、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7、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创新要求、原因)
(1)要求
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原因
①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8、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9.文化创新应克服的错误倾向和坚持的正确方向
(1)克服的错误倾向
①要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②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汕头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2)坚持的正确方向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一个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4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第二个是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所经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距离)。
3.功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 m(1个焦炭=1 n·m)。。
4.工作原理:在使用机械时,人所做的功等于不使用机械的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节省工作。
5.斜面:FL=Gh斜面长度是斜面高度的数倍,推力是物体重量的几分之一(螺盘山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主动做功与总做功的比率称为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
7.功率(P):单位时间(t)内所完成的功(W),称为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