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2023年高考卷语文科目试题评析,高考语文科目应试技巧问题,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
高考语文科目应试技巧
选择题:第一感觉很重要
选择题要七分细心三分果断。浙江高考语文选择题一般9至10题,每题3分。这部分试题大多涉及基础知识,在考前充分复习的前提下,主要看考场的细心判断。当遇到部分较难的选项时,迟疑不决既浪费时间,又会降低答题准确率。此时第一感觉较为主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语用题:若遇微文,按点答题
近年来语用表达题的考查都以“微文”形式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语用表达题有可能继续向“微文”方向发展。
微文题没有固定格式要求,但要紧扣一个“微”字。形式短小精悍(字数一般不超过100字),考点综合体现(考点一般有三个以上),信息高度浓缩(必要时包括情感道德要求),作用以小见大(在短小的篇幅中体现博大的思想和深远意蕴),效果精妙绝伦(形式精巧表述灵动)。“微文”题答题,不求结构完整,但求合情合理。

2023年高考卷语文科目试题评析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倪峰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卷,以《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为命题依据,延续了2023年的命题方向与原则,这就是注重价值引领、着眼语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生活、追求经典与原创。试卷整体上稳中求进,难度与去年大致相当,考点均衡,题型合理,区分度较高,既发挥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也顺利完成了从江苏卷到全国卷的承转任务。
一、以立德树人为基石,突出语文核心素养
整份试卷选材广泛,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又紧扣当下现实,将语文与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连,体现出“生活语文”的理念,也传递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语言文字运用的四道客观题,或涉及优秀民族精神,或关联江苏地方特色,或将古诗文与疫情背景下的现实生活挂钩,突出实践与传承,或直面当下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强调语文的现实功能。
一系列阅读材料,或借助对先人的追忆延展到优良家风的传承(文言阅读),或指向青春期少男微妙的心理关乎家庭与成长的话题(文学类文本),或对诗歌朗诵发表议论启发学生审美判断、注意学习的方法(论说类文本),或介绍中国水稻栽培的历史与影响,普及常识的同时也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
如果说价值引领是根基,那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则是语文试卷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思维品质。试卷巧妙设置真实问题情境,贴近学生阅读实际,综合考查学生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学科素养。
二、以优质语料为素材,彰显江苏文化品位
浓浓的书卷气与文学味是历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一以贯之的特色,今年也不例外。
不仅是选材的典范性,试卷中原创的文字表述也准确精炼,不蔓不枝。题干指向明确,没有冗余信息,不易对考生产生误导;作文题则延续了江苏作文命题诗意表达的风格,富有启发性,易于激发思维与联想。
语言表述规范精准,阅读材料能体现文学之美、彰显语文的魅力,这是一份优秀的高考语文卷应有的样貌。
三、以平稳过渡为旨归,实现高考多元目标
为实现向全国卷的过渡,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命制便已经在题型与考点指向上有了一定的调整与变化。今年的语文卷则基本延续了这种变化,试卷结构与题型和去年大致相同,没有给考生意外的“惊喜”、带来额外的负担,从而保证了过渡期的平稳性。
平稳过渡是这份高考试卷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性目标,“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则是优秀高考语文试卷的基本性目标。
从选拔人才的角度看,试卷考点分布均衡,题型设置合理,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答题应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综合能力与思维品质,从而给高校选拔提供有益的参考。
从引导教学角度而言,试题的命制贴近生活热点,注重情境设计,立足文本细读,强调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语感。
这些地方都传递出了明显的信息,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什么地方。
随着2023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的结束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已经全部出炉
“读者·新语文”将第一时间“跟进”高考语文作文
一同解读2023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并写下水文
NO.1 安凤霞作文解析
2023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平凡的。疫情的突然来袭,考验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人类的彼此扶助,让我们真正地明白了“人类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
1.任务明确。今年的作文在体裁上的要求,与2023年全国二卷作文相同。命题明确提出要以“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中国青年参会代表身份,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演讲稿体裁,有利于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由抒发感情。命题具有激发学生写作功能。
2.文化特色浓厚。以墨子格言入题,彰显了诸子哲学中的人文价值,体现了浓厚的国学特色,弘扬了传统文化,强化了命题语文色彩。
4.代入感较强。让考生以代表的身份完成写作,化难为易,体现出语文对个人、国家和时代的关涉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与国家、民族、时代的结合之紧密,鼓励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于国家与时代的发展中,去体会和思考。
作文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题目引用格言,紧扣共创未来之意)
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
很荣幸我可以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在本届“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来发表演讲。(开篇问候,套式语言,彰显演讲稿体裁特点。)
2023年,疫情把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都放在了抗击灾难的平台上。在人类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稍稍有了意气勃发的骄傲,彼此睥睨的得意,大自然却翻手之间就为我们上了一课。
作为青年,我们是国家的基石,民族的希望,世界的未来。我们面对灾难的态度,便决定了世界对待灾难的态度,我们战胜灾难的能力,便代表了世界战胜灾难的能力。世界从来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需要我们青年去为他人做好的示范,去为国家担负自己的责任,去为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紧扣主题,表达观点)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断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帮助,否则必死无疑,因为伤者不能打猎,也难逃野兽伤害。因此,一段受伤后愈合的股骨,表明伤者得到照顾并慢慢康复,这是文明的起点。
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同类,是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肇始。(引述人类学家的论断,再次回扣主题。由抗灾上升到人类文明议题,深化主旨。)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引用照应前面的论断,为下文总结进行铺垫。)
国与国只有放下敌视,携手共赴危难,我们的世界才会拥有安泰的未来。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结全文,强化主旨,照应题目。)
愿世界之青年在“生有热烈,藏与俗常”之现实中,不忘心有家国天下。(发出呼吁,体现演讲稿之宣扬说服之功能。收束全文。)NO.2 木小六作文解析
2.面对普及度很高的素材,考生不仅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主题,还要设法写出新意,让拥有普遍共识的观点焕发出新鲜的色彩。
3.在写这个的命题时候,要注意几点:结合题意,围绕“世界”“青年”“社会发展”这几个立足点;分析、整合材料,从大主题中找准切入点,理顺思路;演讲稿要观点鲜明,论述精辟,这是文章的辨识度所在。
作文
青年的担当,让世界向美而行
尊敬的青年朋友们:
山川异域,同气连枝;家国天下,风雨同担。在2023这个特殊的年份,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来到“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和大家一起探讨“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个时代命题,荣幸之余,感触非常多。(以对与主题相关的世界格局的总结性描述开场,用聚焦的方式引领行文方向,让思路呈现得更清晰)
中国诗人北岛写过一首让我印象深刻的诗,诗名叫《生活》,全部内容只有一个字:网。生活是一张网,个人的成长,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联,无不包含在这张网中。虽然人和人之间难免有分歧与争执,有问题和烦恼,但暖心的陪伴、关键时刻的援手,也让生活拥有了温柔的底色以及未来可期的动力。(用“网”的意象承载主题,体现观点新意)
没有人能真的遗世而独立,生活要“向美而行”“向暖而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友谊,需要同他人建立良好的连接,让生活这张复杂的、动态的网运转得更美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也如同人际关系。(由“人”过渡到“国”,梳理出疫情主题下的思路脉络)
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世界不仅是一张网,还是一张纷繁复杂、不可拆解的网。风和日丽时,我们共谋发展;风雨袭来时,我们携手互助。人类的命运是一个共同体,唯有求同存异,坚定共识,互通互助,才能向美、向暖而行,让世界的未来更美好。(点出“共识”,让观点的递进更顺畅自然)
这不是一人或一国的一家之言,而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立足于全人类福祉的共识。早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思想家墨子就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观点,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通过换位思考,增进理解,强化共识。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言,“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从古至今,世界范围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追溯渊源,展示拥有共识的必然性)
风雨终将散去,生活终将回归正轨,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主题。(转向未来,体现思考的前瞻性,让下文“如何做”的部分承接得更合理)
疫情如一面镜子,将人类生活的各样细节展示得淋漓尽致,也因此,我们亟须重新梳理世界这张大网。
青年是世界这张大网中最具活力的因子。青年群体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在社会的发展和运转中,青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力量不容小觑。青年的共识,就是人类未来的方向;青年的担当,就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在此,我要呼吁所有的青年朋友,担负起加固共识,散播美好,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在困难面前同担风雨,更要携手向前,共创美好未来,让阳光雨露皆为风景,让人类共享世界发展红利。(面向未来,落脚为青年“应当怎么做”,让文章逻辑圆满)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关于2023年高考卷语文科目试题评析,高考语文科目应试技巧的相关介绍,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大家有问题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