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答题时间分配,高考语文全国卷怎么得高分问题,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
全国3卷高考语文试卷点评
(一)大格局稳定。整个卷面仍然保持了150分总分,而且论述题、文言文阅读题和名句默写题的命题形式也保持了稳定。
(二)调整和改动。(1)最大的调整是将原来的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种选作一种改为了两种文体都必须作。而且在占分、题量和选材上都有所变化:占分由原来的25分改为文学类14分和实用类12分;题量都改为3小题;文学类包括一道四选一客观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分别占3、5、6分,实用类则四选一客观选择题、五选二客观选择题和主观题各一道,分别占3、5、4分。
(2)古诗鉴赏题在保持原有分值和题量的基础上,将原来的两道主观题改为一道五选二客观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客观题占5分,主观题占6分。名句默写题保持了原来的情境式默写形式,但分值有所降低,由6分改为5分。
(3)语言表达题是历年高考试卷的不稳定区,今年比去年有较大改动,在分值和题量未变的前提下,除成语题、病句题和情景补写题保留未变外,将原来的虚词填空题改为表达得体题,原来的表达连贯简明题改为辨识逻辑错误题。
(4)作文题。今年全国3卷的作文题,虽然总分未变,但是题型却有较大改变,由去年的自拟标题改为半命题作文,在给出一定材料让考生进入思考境地后,要求以给出的短语作副标题,自己拟定正标题。总之,这道作文的题目材料十分贴近考生实际,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难度适中,并且可以从作文中发现“立德树人”的高考作文指导思想在考生思想实际中的体现程度,也能考查考生思考的严谨与思维的深度,是一道不错的作文题。

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优秀作文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毛主席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铿锵文字在很早前,便阐释着一个观点:强与弱这一组对立面,实际上并不是固化的,并非强则恒强,弱则恒弱,强与弱是能够进行转化的。“人非生而知之”,强与弱也并不是天生存在的,“强”是可以由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达成的。
诚然,个体天生的差异确实客观存在,我们都无法否定。但天生而存在的“强”与“弱”并不能永恒保持,后天是否努力才真正决定成功与否。中国女排昔日何等辉煌,但当女排的训练模式落后于世界,她们的“强”终究也在一记扣球下被打碎。而辉煌破碎之后的女排,却没有因自弱而自悲,仍能靠着不断调整的训练方式和女孩们的拼搏与决心重新冲上领奖台,再揽荣光,以弱化强。倘若没有“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的志向,女排岂可重夺桂冠?
一个国家,同样没有被天定的命运。“是故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国家的强弱并不会在一时被决定,忧劳勤勉与逸豫贪安能够为国带来全然不同的情状。正如昔日之中国,满清滥用其强,自诩天朝上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盲目排外而弱;而自近代中国始,愈来愈多新青年意识到国家积贫积弱困局,从迷惘的黑暗中觉醒起来,不再因祖国积弱而自卑,正因为他们立志发奋,勇敢地为祖国献身,风雨飘摇的中国才得以一步一步走过战乱与纷争,走向今天的繁荣昌盛。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将美好中国梦照进现实,还看今朝少年!
2023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难不难
新高考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考生在解题答卷的同时,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名篇名句默写中,《伶官传序》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过秦论》《阿房宫赋》都总结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游褒禅山记》阐释追求人生理想与志向毅力的关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知和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考查以上篇章,可以加深考生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保家卫国、奋发有为的壮举,经时济世、执着坚毅的情怀,都理应为当代青年铭记。
活力,美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考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所选朱光潜和钱锺书的两段材料,讨论美学领域中“诗画异质”问题。为了便于考生理解,还附有雕塑《拉奥孔》的图片,图文并茂,让考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浸润。
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例如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考生对课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印象深刻,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作出正确判断。
2023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2023年山西省中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
甘肃省的历史中考题
问:请选出下图中汉隶的代表作品?
2023年北京市高级中学招生考试(语文卷)
问:许多名胜古迹都有名人题写的匾额,这些匾额上的字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但有的字却不符合现代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下列匾额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 )
2023年广州语文统考
问:下面四个篆书,请用相应简体楷书写出来。
高考语文全国卷怎么得高分
1.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做简单题、熟悉的题,再做综合题、难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可以增强信心,但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伤害解题情绪。
2.先小后大。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气氛。
3.先局部后整体。对一个疑难问题,确实啃不动时,一个明智的语文解题策略是:将它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会写什么就写什么,绝对不能空下来不写。
4.高考阅卷评分办法是“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即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所以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实为一种高招儿。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
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点评2023
2023点击查看
写好高考作文题目的方法
1、引用
引用的对象可以是诗句、名言、格言、警句、歌词等。例如:
湖南考生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写同窗情、亲友情,具有浓厚的文学性、形象性。
辽宁考生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引用歌词,说明青少年需要得到成人的正确认识。
2、化用
当然,好的标题最好应该有所创新,在引用的基础上应作些变化,即修辞学上点化手法的运用。例如:
上海考生的《切不要管中窥豹》:化用成语“管中窥豹”亮出鲜明观点。
广东考生的《一蓑烟雨任江平》:化自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3、仿写
仿照名家名篇,自然也有一番趣味。如:
广东考生的《别拿常识不当干粮》:仿自电视剧《别拿村长不是干部》。
吉林考生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仿的是毕淑敏的同题散文。
全国卷Ⅰ一考生的《当记忆流经汶川》仿的是山东满分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4、比喻和象征
运用比喻和象征,可使标题显示出含蓄蕴藉之美。我们看这些实例:
浙江考生的《走在思念的琴弦上》,感性与知性并存,极具煽情色彩,恐怕读者的心弦也已被拨动了。
山西考生的《爱,撑起希望的天空》,形象生动,富有动态之美,更兼宏大之气。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答题时间分配
高考语文学科以阅读内容多,书写强度大著称。考试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并且又是第一门,它不仅是考生知识能力上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更是考生应考心理、应变能力、应试策略的竞争。因此语文备考需要细致周密,未雨绸缪,尤其在考试时间的合理调配方面需要做好准备。
这个时间分配当然不是绝对,要因时而异,更要因人而异。但总要有一个参考时间,原因有二:第一命题者出题是要考虑试卷各题时间分配的,也是试题难度的重要参数。第二点,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有时间要求;学生在自己作题时,也要掐时作题。
2、语言运用,大约10分钟
3、默写,2分钟左右,如果不会先空着,到最后再补写。
4、诗歌,大约10分钟
5、古文包括翻译,大约15—20分钟
6、大阅读,大约20分钟
7、科技文或社科文,大约是15分钟。
8、作文,50分钟,这是底线,即使时间不够,最好也有一个提纲,再动笔。
2023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是本于《左传》里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贯彻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像梁朝统的《文选》也一很著名的选本。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不均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的,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本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本也选得多了。二、选文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 《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 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 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 《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 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 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倒、标准的变迁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要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与情感进行了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身于尖锐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大量钟南山的过往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和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这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最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于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熊育群作为对读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存对读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章分享结束,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答题时间分配,高考语文全国卷怎么得高分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