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高考政策内容,北京高考改革内容,作为第四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之一,高考将从2023年秋季开始对高中一年级学生实施。到2024年,将建立以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结果为基础的新的招生录取机制,即“两基一参考”。
2023高考改革新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考试科目
高考改革前,采用文理分制。共有四门科目,包括非语言和综合文理。
在高考改革后采取的3+3考试模式中,语文和数学仍为必修科目,其余综合和理科需选择三门科目进行考试。
这项改革将于2023年秋季对高中新生实施。
学业水平测试
高考改革前,9个科目集中在毕业当年1月的一次集中考试中,并将考试作为少数高考专业毕业录取的参考。
高考改革后,在高考分为合格考试和自选考试科目时,将在高二、高三期末组织一次。作为高中毕业的基础,自选考试科目将在高考后安排,其中选取的三个科目将计入高考总分。
综合素质考试
高考改革前记录高三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以外没有其他的用处。
高考改革后,档案中记录了学生近三年的成绩,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体健康、艺术素质和社会实践等内容。它不仅作为自主招生的参考,也作为高考的参考。

新高考政策内容解读
河北新高考实行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1和2为选考科目,其中1指从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中选择一个首选科目。2是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学科中选择两门学科。
考生文化课总成绩满分为750分。其中,“3”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不再分文理科,试卷为全国统一命题,每门满分为150分。“1”和“2”为学业水平考试中的选择性科目,试卷由自治区统一命题。“1”是考生在物理或者历史科目中选择其中1门作为首选科目,每门满分为100分,以卷面原始分计入高考文化课总成绩。“2”是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2门作为再选科目,每门满分为100分,按等级转换分数计入高考文化课总成绩。
高考失信惩戒政策内容
填报志愿是考生自我承诺与高校的约定,普通高校招生实行按考生志愿投档录取,填报志愿后不履行志愿约定或录取后不入学,均属于失信行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等文件,都对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作出要求。
为维护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考生增强诚信意识、履行志愿约定,2023年,对于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不履行志愿约定的失信考生,当批次录取电子档案停止运转;录取后不入学,浪费招生计划资源,损害广大考生的利益,对录取后不入学实际就读等造成招生计划浪费的,2023年再次报名参加高考将限制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量,在实行平行志愿的各批次,允许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不超过2个。考生失信事实将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在普通高招录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可以作为对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据,拒绝录取失信考生。
据了解,从2023年开始,违反自愿承诺的失信考生开始被记录在其诚信档案中,2023年开始限制自愿填报数量,提前一年告知社会,释放信号,考生和家长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政策,知道利益,容易接受并遵守执行,整体执行相对安全,社会影响较小。
今年出台的纪律措施将平行志愿者的数量限制在不超过2人。按照平行志愿者的录取规则,既能保障考生的基本录取权利,又能取得更明显的纪律效果和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