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解读,各科满分是多少,例如,如果一所大学的分数线是630分,一个省的分数线是600分,那么艺术至少要考610分才能被这所大学录取。(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以600分的配额进入大学。)。
高考最新复读政策解读
云南省中学生报考大学的限制。
复读生和今年的学生在报考专业方面有什么区别,一般专业可以报一般专业,只要不是很特别,复读生和今年的学生是没有区别的,换句话说,99%的专业,复读生和今年的学生是没有区别的。
云南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1.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3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参加考试,其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2.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3.其他职业学校和社会学校的学生将从2023年秋季入学的高中1年级开始,参加普通高中学业能力测试。
4.考试类别。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两类。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是高中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是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组成部分。合格性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或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14门及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的实验操作;等级性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共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高考改革政策解读
问:这次改革是系统性的、涉及面广的,涉及考试评价、招生等多个环节。改革后我省暑期高考有哪些主要变化。
邓云峰:要把高考改革落到实处,就要用精准的力量抓住牛鼻子,夏季高考是改革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也是改革牵引的鼻子。因此,我们以暑期高考改革为核心和重点,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推进改革任务。
一是“考改”。考试科目方面。夏季高考采取“3+3”考试模式。第一个“3”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对等级考试科目的要求,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考试内容方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考试命题研究,突出能力考查。改进评分方式,完善成绩报告。外语考试方面。外语科目考试分听力和笔试两次进行,其中听力部分有2次考试机会,安排在高三上学期末进行,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成绩;笔试部分有1次考试机会,安排在6月份国家统一高考期间进行。我省还将在条件成熟时,增加口语测试并采用机考方式,进一步推动高中外语教学改革。在文理分科方面。取消文理分科,夏季高考所有考生使用同一套数学试卷。高中学生不再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由于学生选考科目的多元性,造就了高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
二是“评改”。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高考招生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分数,这次改革,确定了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这种做法打破了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方式,既看“冷冰冰的分”,又看“活生生的人”,实现了从“招分”到“招人”的转变,是高考评价制度的重要突破。2023年,我省在本科高校综合评价招生试点中,还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考生成绩由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高校考核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共同组成,从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评价,这是高校人才选拔方式的创新,更有利于促进高校科学选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是“招改”。考试、评价、录取是高考改革的一个完整链条。考试、评价改革力度再大,录取机制不改革,就无法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要通过招生录取模式改革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确立了“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两依据”是指“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一参考”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重要参考。合并本科录取批次,除提前批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增大考生的选择空间,提高学生志愿满足率,同时推行多轮投档,提高高校计划满足率和学生升学率。实施“专业+学校志愿填报方式”,将考生的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选择与高校专业(类)人才选拔对接起来,增加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匹配度,满足学生的专业取向和兴趣爱好,促进高校科学定位,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突出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形成学校品牌和特色,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问:改革后,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两者有什么区别。
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张志勇。
资格考试与等级考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考试科目的呈现方式、考试范围、考试目的、考试结果、题型使用、难度、考试时间安排等方面。
一是关于考试科目及成绩呈现方式。合格考试包括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成绩呈现为“合格”或“不合格”。“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不是按比例划定的,而是按照学业质量来确定,60分合格,达不到60分就是不合格。
关于等级考试,刚才邓书记介绍了,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由学生自主选择3个科目参加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考生的原始成绩按照等级转换办法经过换算后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对等级科目的选择是有条件限制的。一是不得将达不到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合格”要求的科目作为等级考科目。二是要考虑自己选择的等级考科目能否满足高校对专业选科的要求。
二是关于审查范围的问题。合格考核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内容,等级考核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内容和选修课1(2023年后称为选修课必修课程)。
三是关于考试目的及成绩使用。合格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全体高中学生是否达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基本学业要求,强调共同基础,通俗地说可以称为“强化基础”,是一种标准参照考试。合格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和春季高考高职(专科)录取的主要依据;等级考试是一种常模参照考试,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凸显不同高中生在学业修习上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特长,考试难度相对较大,强调区分度,通俗地说可以称为“突出个性”。等级考试成绩是学生参加本科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四是关于考试时间和次数。合格考试每学年组织两次,分别安排在每学年上、下学期末。高中生在校期间有多次考试机会,但不得早于高一下学期末;等级考试时间安排在夏季高考(统一高考)后进行,普通高中生在校期间只有1次考试机会。其他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参加等级考试,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同时进行。等级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问:根据改革方案,在新的高考制度下,要求高校设置山东招生科目要求。高校选课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张志勇:我先解释一下两个概念:所谓“高校选科”,是指高校按照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确定高中学生报考本专业必须学习的等级考试科目。所谓“学生选考”,是指高中学生根据“高校选科”要求和自身兴趣、志向和学习优势,综合分析自己要选择哪三门学科作为自己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
“高校选科”和“学生选考”是这次改革的两个关键环节,这项制度的设计,基于三个“还给”,即:把招生自主权还给高校,把办学自主权还给高中,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把招生自主权还给高校,赋予了高校按照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要求,确定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相关课程的权利,这是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重要体现;把办学自主权还给高中,使高中学校能够随着“选课走班”制度的普遍实施,逐步走出同质化教育的羁绊,迈向特色化多样化办学道路。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选择权利,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释放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保障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通过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三个联结”:一是学习兴趣的联结。高中生除了必修课程的学习,其选修课程的学习必然是基于自身兴趣的优势学科;二是专业学习基础的双向联结。“高校选科”与“高中选课”的对接,推动的是高中学生对必备的专业学习基础相关课程的学习;三是综合素质的双向联结。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性成果纳入高校招生依据或者参考,考察的是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校专业学习的相关性,突破了过去高校招生只看冷冰冰的分,而忽视活生生的人的局面。
问:根据我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23年起,暑期高考实行专业(班)+学校的方式。这是对现行志愿高考和档案录取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请详细介绍专业(班)+学校的自愿填报和备案录取方式。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张林说。
长期以来,高校招生一直实行“学校+专业”的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模式。考生填报志愿时,首先要选择报考学校,然后再从选报的学校中选择专业。比如目前我省的本科普通批,每位考生可以选择12个学校志愿,每个学校志愿内可选择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在录取过程中,以考生选择的学校为单位投档,一个学校作为一个投档单位,不考虑考生填报的是哪个专业志愿。只要考生档案投到了某一志愿学校,并且考生填报了服从专业调剂,一般不会因为总分低而被学校退档。“学校+专业”模式下,每一个招生学校有一条最低录取分数线。
“学校+专业”的模式,一方面,考生会经常纠结于优先考虑学校还是优先考虑专业的问题。每年,都会有学生被录取到自己心仪的学校,但是却被安排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与爱好得不到尊重,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容易使高校过度关注自己的最低录取线是多少,比同类学校高还是低?在最低录取线的保护下,一般地方院校不论专业办学水平多高,都无法与大家心目中的“名校”或“重点高校”竞争,学校内的所有专业的差异也被掩盖,不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不利于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竞争
基于上述原因,本次高考综合改革,实行“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学校与专业的简单的顺序调换,最大的区别是由以往的学校优先变为专业优先,由学校为一个单位投档变为以一个专业(类)加一所学校为一个单位投档。比如,北京大学在山东投放了汉语言文学、金融学等10个专业(类)的招生计划,清华大学投放汉语言文学、金融学、土木工程、旅游管理等15个专业(类),假设考生选考科目符合专业录取要求,在规定的志愿数量内,按照专业报考要求,考生志愿填报大致会呈现三种情形:一是可以选择同一学校的所有专业,如志愿1-10为北京大学的10个专业,志愿11-25为清华大学的15个专业;二是可以选择同一专业的不同学校,如志愿一为汉语言文学(北京大学),志愿二为汉语言文学(清华大学),志愿三为汉语言文学(其他某一高校);三是可以交叉填报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如志愿一汉语言文学(北京大学),志愿二汉语言文学(清华大学),志愿三土木工程(清华大学),志愿四金融学(北京大学)……,以此类推。
为充分尊重考生的专业选择,本次考试不设专业转学志愿,各专业(类)空缺计划由征集志愿完成。
实行专业(班)+学校志愿模式,至少有四个优点。
一是充分体现考生的职业倾向和专业兴趣,考生入学后,专业思想更加坚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第二,因为该专业不再设置志愿,考生也不用担心被录取的学校转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尊重考生对专业的选择。
三是有利于学校招收有明确职业志向的考生,便于组织管理,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专业(类)+学校”的志愿模式,打破了过去“学校+专业(类)”志愿填报和投档模式对高校弱势专业的招生保护,促使高校更加注重专业调整和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吸引到更多的优秀生源,进而促进高等学校内部和高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竞争。
新高考最新政策及改革方案解读
2023年青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实行3+3考试模式,选科6选3。
2、外语科目提供两个考试机会。
3、高考录取是两个依据,一个参照。
4、2023年在各批次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并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