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广西2023年新高考政策,各科满分是多少,例如,如果一所大学的分数线是630分,一个省的分数线是600分,那么艺术至少要考610分才能被这所大学录取。(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以600分的配额进入大学。)。
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解读

复读生高考政策解读
1、考试科目的变化
高考改革前:改革前,高考分为文理两科,有语文、数学、外语综合(或称综合)四科。。
高考改革后:改革后,高考采用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修科目,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其余科目均选三科,取消文理之分。
新政实施时间:将于2023年秋季对升入高中(现在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实施。
影响:文理学科,禁锢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中学实行文理专业后,理科生只知道日夜进行考试战术和逻辑思维训练。然而,在表面之下,他们忽视了日常的情感和文史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大学缺乏文化基础。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他们通常注重历史、政治、文化知识的积累,缺乏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到考试就拼命背,完全是应试型人才的培养。显然,这也有很大的缺陷。
文理不分离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有利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综合文化素质,在大学阶段继续发挥综合优势。它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渠道。
2、学业水平考试
改革前:9门科目集中在毕业当年1月的一次性考试,作为高录取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考试和选修考试科目,合格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考一次(含补考),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所选科目的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后,三个科目计入高考总成绩。
新政实施时间:将于2023年秋季对升入高中(现在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实施。
影响:首先,高校将逐渐重视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这将有助于高三学生更加重视学业水平考试,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高中毕业考试。
其次,改革后,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学科在高考后进行排名,这也有助于减轻高中生的压力。
最后,三门科目选择三门考试,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对该科目的兴趣而不是机械而简单的考试。2023高考政策新变化解读
1.高中分设两类考试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次考试分开进行,合格性考试涵盖国家课程方案中设定的14个科目,由省和市分别具体组织,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等级性考试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由学生自主确定选择3门参加考试,由省统一组织考试,3科成绩要计入高考。
2.在选定的科目中,只有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
各学科水平的考试时间,由省教育厅根据国家高中课程计划统一确定。
合格性考试14个科目分散在高中三年中,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随结随考,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高二年级3个科目,高三年级9个科目,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各科目具体时间安排另文确定)。合格性考试每科目考一次,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可参加一次补考。
6门分级考试科目统一安排在4月份的高中下学期。
3.成绩不再以成绩表示。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按获得本次考试有效成绩的考生总数相应比例划分等级,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其中e等比例不超过5%。
内地藏文班学生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当参照参加。
4.录取模式调整
现行高考仅依据统一高考成绩进行录取,此次改革调整为“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是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首次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评价体系。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增加了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