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7高考网!

复读学校全国城市

咨询热线 400-155-6338

位置: 首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政策

2023年高考新变化新政策,2023年高考新政策对复读的影响

时间:2023-02-15 16:57:42来源:97高考网

关于2023年高考新变化新政策,2023年高考新政策对复读的影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选整理的2023年高考新变化新政策,2023年高考新政策对复读的影响相关内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2023年高考新政策对复读的影响

复读生高考新规已经出台,今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终身有效,选考科目成绩两年 内有效。这意味着,以往复读生重新高考需参加语、数、外、文综或理综考试科目,但今后复读生可在两年内仅重考语、数、外三门科目。

考试科目的变化

改革前:改革前高考采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一共有四科: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或是文综);

改革后:改革后高考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选三科进行考试,取消文理科考试区别;

影响:文理分科,禁锢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在中学,实行文理分科之后,理科生只懂得一天到晚的进行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然而表象之下却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缺乏文化底蕴。

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到考试就使劲背,完全是培养了“应试性人才”,显然,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32023年高考艺考新政策

粤异地高考新政策2023

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局(委)、公安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3〕46号,以下简称《国务院通知》)精神,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23〕137号,以下简称《省政府通知》)要求,现就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省是随迁子女大省,进城务工人员规模大、随迁子女考生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维护社会和谐、保障随迁子女教育权利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出发,严格按照《国务院通知》、《省政府通知》及《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粤教考〔2023〕7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职责分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扎实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确保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落到实处。

二、认真做好随迁子女高考报名资格审核工作

(一)部门职责。随迁子女报考资格的审核工作,按《实施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加强统筹和管理,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确保随迁子女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工作平稳顺利实施。教育部门负责随迁子女在我省连续就学年限和学籍的审核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安部门负责进城务工人员居住证的审核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进城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的审核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公安部门负责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合法住所进行审核,具体分工由各地政府结合本地相关部门职能情况予以明确。

(二)报考资格。一是关于社会保险、居住证和完整学籍年限截止时间的计算问题。拟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其父亲或母亲在我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费年限、持有我省居住证有效期以及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完整学籍年限的计算截止时间统一为高考录取结束前。二是稳定就业和社会保险年限认定问题。进城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和在我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费年限由县(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经办机构进行审核,社会保险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交的,由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相应的证明,其就业所在地县(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经办机构予以认定。三是关于办理居住证的问题。拟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其父亲或母亲在随迁子女高一入学前(9月1日前)已办理居住证,且持有的居住证截止至参加高考当年8月31日属于有效状态的予以认定。四是关于合法稳定住所的问题。拟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其父亲或母亲住所为农村自建房或单位宿舍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或土地使用权证、房屋租赁合同或相关证明材料,按《广东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的要求到当地派出所或乡镇、街道负责租赁房屋服务管理的机构办理了居住手续的予以认定。五是关于3年完整学籍的问题。拟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其在我省参加中考,但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所在地与父亲或母亲工作所在地为广东省内不同地市的予以认定。

随迁子女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资格审核的具体情况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报名资格审核工作指引》(见附件)执行。

三、切实加强和规范随迁子女高考工作的管理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中学要高度重视随迁子女高考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要安排专人负责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报名资格的审核工作,全力维护随迁子女高考报名工作良好秩序,确保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工作平稳、有序实施。

(二)强化信息公开公示。要建立完善随迁子女报名资格信息公示制度,符合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并提出申请的随迁子女,须经有关部门审核,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须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审核结果确定报考名单,所确定的报考名单由学籍所在中学公示,公示信息须包括随迁子女姓名、性别、所在中学、随迁子女父母姓名、相关佐证材料等。对公示结果有异议并经审定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不予办理报考手续。

(四)切实优化办事流程。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完善并公布随迁子女高考报名工作流程。要创新工作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上办事大厅,逐步建立并完善网上部门联审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对符合报考条件并提出申请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应当在高考报名前向就学所在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证明材料,由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负责汇总,并分送各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审核、认定工作。随迁子女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需要跨市审核认定的,由所在市、县(市、区)招生考试部门统一汇总并协调相关市、县(市、区)招生考试部门办理审核手续,各市、县(市、区)招生考试部门务必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有关考生的资格审核认定工作。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要认真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及早引导随迁子女考生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以免错过了户籍所在地高考报名时间;对错过了户籍所在地高考报名时间的考生,应于我省高考报名截止前到学籍所在地中学提出回原籍报考的申请,由各地招生考试机构汇总上报省招办,以便协调相关省(市、区)招生办公室做好随迁子女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工作,确保随迁子女高考报名工作平稳顺利实施。

2023高考新政策改革

2023浙江高考三段改为两段

浙江省普通类考生分段办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从2023年起招生录取分段由3段改为2段。新一段线按实考人数的60%划定,新二段线按实考人数的90%划定。

另按实考人数的20%划定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用于强基计划、军校等提前录取或特殊类型招生的招生录取。浙江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在考生高考成绩发布时一并划定并公布分段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扩大比例征求志愿分数线择时公布。

意思就是说,从2023年开始浙江省高考的一段线,会按照高考实际参考人数的前60%划线,前60%的人都能上一段线,后61%-90%的参考考生处于二段线之上。只有前20%的考生能够报考强基计划、军校等提前批院校。

2023年高考新政策是什么

根据已经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浙江和上海的经验,是对新高考中的一些新的要求,给出了具体的规定。至于山东等四省市有什么具体规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复读生或者是社会考生,相应的选考课程如何进入,成绩如何使用,一定会有相应的政策规定。

一是复读生原则上会根据原来的文理分科的情况进行选择,这样就比其他考生增加了专业选择的优势,几乎所有的专业都不受限制。二是,目前的考生虽然是进行综合考试,但是各科的成绩实际上是分别计算的,相当于三科都独立进行过考试。三是,2023年考生也只有在高三才进行强化复习,这对于复读生来说是没有区别的。最后,考试关键是对知识的掌握,考试形式的因素不是决定性的。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客服为好友》:拉你进学习资料共享群,答疑解惑,有求必应,帮你找到想要的资料!

复读生高考新政策

新的高考政策已经出台,新的政策最快2023年开始实施,部分省份先行先试,全国铺开预计在2023年高考。政策。

一、高考新政中怎么考?

1、语文、数学在新高考里,份量加重,这是两门必考科目;2、英语退出6月份统一高考,转而选择“社会考试”。这可以解读为“淡化”高考英语考试的重要性,不是不考英语,只是6月高考不考而已,英语还是要学还是要考(不出意外,应该是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2”),学生高中三年可以考多次,选择成绩最好的一次,转化成“等级”;3、高考将不再分文科、理科。高考考试科目除了语文、数学外,另外还会有目前文理科考试科目中的其他几科。具体考试科目会从目前的政史地理化生6科中选择。科目会减少,不会都考!

二、对复读生有何影响?

1、对于2023年高考复读生来说,新的高考政策对其没有任何影响。2023年高考之前,高考考试科目和现行考试科目保持一致。如果2023年高考没有考好的考生,可以选择复读这条路。2、如果你所在省份2023年高考实施高考新政策,那么如果你应届高三是2023年高考的话,那个时候选择复读,可能会有影响。毕竟一旦文理不分科了,文科生要学理科内容,理科生要学文科内容,很多考生会头大。3、2023年部分省份开始实施新高考,2023年全面铺开。那么对于2023年高考才实施新高考的省份来说,2023年高考是最后一次文理科分科。如果2023年高考没有考好,一旦决定复读,会出现上述第2条情况。

2023年高考新变化新政策

新高考不再区分文理科,实行新高考“3+1+2”或“3+3”模式;录取模式改为“两参考、一依据”;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度;外语可考2次,取最高一次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3+1+2”模式,即“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3+3”模式,即“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3门高考核心科目,而“6选3”则是由学生从6门可选科目中选择的3门科目。

之前的高考录取模式为“依据高考统考科目成绩”录取,新高考后录取模式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再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选考的3门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度,考生按照自己所在的等级,来获得分数。比如,第一等级是95分到100分,那么所有处于这个分数区间的同学,都记作满分,也就是说,每个科目,排名越高越占优势。

高考新政策外语有什么

高考新政策外语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目标院校专业的要求情况选择报考。大多数考生都选择英语科目为高考外语考试科目。

新高考政策实行“3+1+2”模式,“3”即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1”和“2”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中“1”指从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

根据全国各大高校的招生专业要求可知,仅有极少部分大学的专业对于外语科目有提要求,要求高中生必须选考英语才可报考。高考有条件且想要选择其它语言的同学也不用过分忧虑,要求必须选择英语为外语科目后,才能报考的大学及专业仅在极少数。目前大多的高校与专业对于外语语种都没有提要求,大家无论是选择了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还是选择了英语,都可以报考。

异地高考新政策2023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报名条件:

1.具有我省普通高中学籍或中职学籍,并按教学计划在我省完成三年的学习;

2. 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在我省现居住地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报名材料:

随迁子女应届毕业生凭本人申请、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我省高中或中职学籍档案和学籍证明材料(附件4)、法定监护人的工作证明和居住证明材料报名。学籍证明材料须由就读学校及学籍所在地教育行政学籍管理部门审核盖章。法定监护人的工作证明由其工作单位出具,个体经营者出具营业执照,居住证明材料可以是居住证、房产证或居住地派出所(或社区居委会)出具的证明材料。

往届随迁子女凭本人申请、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我省高中或中职学历证书及学籍档案、法定监护人的工作证明和居住证明材料报名。法定监护人的相关证明材料要求同上。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报名地点:

应届随迁子女在学籍所在地教育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报名;往届随迁子女在法定监护人居住地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报名。

随迁子女报名资格审查:

由考生提出报名申请,报名点和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进行资格审查。我省户籍我省学籍应届生的资格审查由报名点负责,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予以督查。我省户籍外省学籍应届生、我省户籍往届生、随迁子女和其他考生的资格审查由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负责。

以上就是关于2023年高考新变化新政策,2023年高考新政策对复读的影响的相关介绍,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大家有问题一起交流。

文章标签: 高考变化高考复读   新高考题型变化高考复读   高考新高考复读   

免责申明:本文由97高考网代为发布,不代表97高考网立场,资讯内容观点均来源于互联网,只作为初中、高中、高三、高考复读学校、艺考等知识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97gaokao.com/gaokaozixun/gaokaozhengce/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