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高考专家解读,解读高考作文命题特点,2023年9月15日, 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正式发布,标志着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新高考给广大考生和家长带来哪些影响和新变化呢。
新高考专家解读
学生自主选择高考科目组合,在选择中学会成长,做最好的自己。传统文理分科模式,学生只有两种固定的组合可以选择,非文即理。“3+1+2”模式,首选科目“二选一”,再选科目“四选一”,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拟报考高校和专业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共12种组合可供选择,增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面,促进了文理交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原则,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理想。这些选择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不断反思、综合研判、慎重决定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和宝贵财富。
学生自主选择学业内容,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导向作用,去除“唯分数”痼疾。新高考综合改革,新课程实施是关键。根据《国家课程方案》(2023年版,2023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方案还规定,高中学校必须开设一定学分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要。“3+1+2”模式,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参加社会实践(含劳动实践),在选择中既有必选限定,比如身心健康类、艺术素养类,要分别修满必修学分;又有自由选择空间,选修课程可以自由选择,但也要修到一定学分。学生不能只是学业水平达标,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也要达标。学校全程记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高中毕业时,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该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普通高中自主选择、创新管理模式,更好完成新时代育人使命。一直以来,我国学校都是采取行政班模式实施日常教学,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每班学生相同时间上相同课程。新高考模式下,由于学生选择不同课程,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课表,原来单一行政班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出现的“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成为必然。学校必须改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办法,实行学长制、导师制、走班制等,让行政班的“固定”与教学班的“流动”完美融合,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共促,挖掘学校教育潜能,发挥最大教育价值,实现高考改革目标,完成育人使命。
高校招生选择性权力加大,能更好选择品德高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优秀人才。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立足国家需要,结合学校办学优势与专业特色,高校自主规定考生考试科目,首选科目为物理、历史或二者任选,再选科目二科均有限定或只限定一科,另一科任选;自主确定选拔依据,可以依据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等选拔考生;自主设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管理方式,培养有自己高校特色的毕业生,同时,也为国家培养更好、更多的优秀人才。
学生高考报考增加志愿选择和录取机会,极大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3+1+2”模式,仍然采取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考生志愿由“学校+专业(组)”组成,考生的专业选择权得到更充分尊重;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根据首选物理或历史科目的不同,分别编制专业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自2024年起,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适当增加平行志愿填报院校数量,增加考生志愿选择和录取机会。
新高考综合改革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改革。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学生选择的过程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
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规划和兴趣选择选考科目。改革方案中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简单的文理分科模式,考生以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自身特长等为主要依据,选择其中3门参加考试。考生在选择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时,首先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然后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理论上根据选考科目的不同,考生可以最多分为12类。打破了原有的简单划分,为学生自由发展自由选择适合的选考科目提供了客观条件与现实基础。
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并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研究制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和招生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是考生高中阶段综合表现的档案基础,是高校了解学生高中阶段全过程综合表现的重要途径。
作为此次高考改革的重要目标,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的落实,核心任务就是充分利用考生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对考生进行系统、完整、科学的评价。我省全面深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各中学将按综改实施方案统一使用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管理平台,严格评价程序,在对学生评价材料进行整理遴选、公示审核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这一举措为高校完成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科学选拔提供了现实基础。
改进招生录取方式,增加考生志愿填报自由度。当前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是以院校为基本填报单位,我省实施方案明确,2024年考生志愿将由“学校+专业(组)”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依据考生首选物理或历史科目的不同,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这样的填报方式,极大地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的自由度。真正的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由的选择学校与专业,打破院校界限,考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填报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更有利于学生实现个人的自身发展规划。
总体来看,此次实施方案的发布与启动,是我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是我省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举措。通过此次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将逐步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制度。通过高考制度的改革逐步引导中小学基础教育逐渐改变应试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专家解读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陈志文:语文题目强调逻辑思维。我们现在用的问答题太多了。其实主题只有一个,就是站在百年的时刻,强调青年的担当和担当。
试题顺序制度加强了对考生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考核和指导,注重教考衔接,在稳步创新中突出语文学科特色。
特点一:党史入题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将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自然融入试题之中。
特点二:古今贯通
2023年语文试题凭借高考这个高聚焦平台,通过试题取材和设计,在引导坚定文化自信 提升道德品质 厚植家国情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现了 以文化人 的目标。
特点三:教考衔接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加强教考衔接,深化基础性考查,引导中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 2023年全国语文命题对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 学与用的有机统一 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
特点四:强调能力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强调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在整体设计与试题设计两个方面 在整体设计上,试卷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了对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
特点五:开放灵活
2023年高考语文命题在 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 机械刷题 现象 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通过新题型的设置 情境化考查方式的丰富,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考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习得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特点六:学以致用
在语境设计方面,高考语文试题采用了全语境系统。例如,语言使用测试试题基于两个语料库,词汇修辞、句子修饰等内容被整合到相应的语言语境中进行综合考查,而不是原来的单一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