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立体几何初步,很全很全,语文可以说是高中众多学科中最容易学的。有一些知识点我们必须记住。以下是网络整理的必修课知识点汇总。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立体几何初步,很全很全,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辨析并修改病句专题复习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怎样答好高考语文阅读题。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上到某固定点的距离等于某固定点长度的点的集合称为圆。不动点是圆的圆心,不动长度是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方程表示圆时,圆心为,半径为。
在当时,它意味着一个点;当时,这个方程并不代表任何数字。。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采用待定系数法:先集后求。如果用圆的标准方程,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的条件。
我们需要a b r;如果我们用通式,我们必须解出D E F。
另外,要注意利用圆的几何性质:例如,弦的垂直线必须经过原点,才能确定圆心的位置。。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情况:分离、切线和交点。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 2 + 2 = r2(得到),圆上一点为(x0, 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 (x) + (y0-b)(得到)= r2。
4、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两个圆的半径之和(差)与圆心之间距离的大小(d)相比较确定的。。
设圆,
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通常是通过比较两个圆的半径与圆心之间的距离(d)的和(差)来确定的。。
当圆被分开时,有四条公切线。
此时,两个圆切向外,中心线穿过切点,有两条外公切,一条内公切。
当两个圆相交时,中心线垂线平分公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此时,两个圆内切,中心线穿过切点,只有一条共同的切线。
当时,两个圆圈包含;当时,为同心圆。。
注:圆上给定两点,圆心必须在中垂线上;设两个圆相切,两个圆的圆心与切点共线。4、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在一个平面上有两点,那么这条直线就是一条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上的直线。。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公理1是用符号语言表达的。
公理2:如果两个非巧合平面有一个共同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穿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平面α与β相交,交点线为a,记为αβ =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这是一种确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它显示了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须经过公共点。。
它可以判断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是证明几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穿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
推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决定一个平面;两条相交的线决定一个平面;两条平行线构成一个平面。。
公理3及其推论:它是确定空间平面的基础。它是证明平面重合的基础。
公理4:两条平行于同一直线的直线彼此平行。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从静止只在重力作用下下落的运动,因为忽略空气阻力,是一种理想运动,是零初速和加速度g匀加速的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与v0方向相反,大小为g的均匀减速的线性运动,可以分为向上和向下的过程。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垂直投掷,A和B是沿途任意两点,C是最高点,则。
(1)时间对称性
上升过程中从A到C的时间tAC与下降过程中从C到A的时间tCA相同。同样,标签=稍后通知。。(2)速度对称性
物体向上通过点A的速度等于物体向下通过点A的速度。。
[关键一点]
在垂直向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弹射点上方的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会产生多个时间解或多个速度解。。
易错现象
1、忽略一个自由落体的运动必须只有重力和初始速度为零。
2、在垂直向上运动时忽略多个解。
3、球或杆在经过某一位置或圆柱时出现的问题。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后果是什么。
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具体原因:产销矛盾尖锐。
a.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b.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③直接原因:股价暴跌
特点: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长期(1929-1933)。
③破坏性严重
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社会危机(尖锐的阶级矛盾、名誉扫地的政府、法西斯动乱)。
增加世界紧张局势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因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掠夺进一步加剧造成的),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实施的。
背景:经济危机已经使美国陷入困境。
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这延缓了危机的解决。
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主要内容:
措施内容目的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恢复银行信贷。
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产业复苏法,防止盲目竞争。
农业调节法将稳定农产品价格。
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国家劳动关系法保护劳工权利。
公平的劳动标准有助于缓解劳动冲突。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尽快走出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干预。
作用: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还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美国免于走上法西斯道路。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②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
第四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和原因。
(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 黄金时期。
特点:凯恩斯主义,快速增长。
原因: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
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
迪——新边疆;
约翰逊——伟大社会;
(2)70年代:尼克松 福特 卡特凯恩斯主义失灵。
特征:经济滞胀,
原因:供需矛盾;
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3)80年代里根经济复苏时代
特点:经济开始复苏,持续缓慢增长。
理论:反凯恩斯主义:货币供给学派。
原因:政府开支减少,通货紧缩,减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
(4)90年代克林顿进入“新经济”时代
特点:前所未有的持续增长(即繁荣)。
理由:宏观调控,微观自治,既反对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
特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连年下降,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第五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战后,经济遭到重创 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 五六十年代,繁荣。
(2)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发展高科技 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政策变化。
(1)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发展经济的政策: 进行政治改革铲除法西斯势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 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采取市场经济 国家调控 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第七,从国家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等方面总结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新变化。
(1)新变化:一个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b。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c。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D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2)举例:美国的 新经济 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法国的计划指导经济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等都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3)认识: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这些新的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提高了自身的实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因素,并没有解决其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新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积极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积极变革,不仅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而且在与社会主义制度竞争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包括学习社会主义的一些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