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总结,语文知识归纳,数学也分题,大题要一步步做,每一步都不能省略,写每一步都要有公式做基础和选择题都可以用做,也可以用测值法做,也可以画图,只要答案是对的,阅卷老师就不会问你怎么得到答案。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全总结
(一)三角函数
i. 对于三角函数的学习关键是熟记公式及灵活的运用公式。其实高中数学也是一门记忆学科,数学更需要背诵,很多知识、解法、定理往往更需要我们花时间背下来。很多时候,解题过程中被卡住,并不是因为想不到思路,而是因为简单的公式或者定理掌握不好,甚至是记反了,当然同时也是对题型的陌生和对解题方法的陌生。
ii. 对于三角函数的考法共有两种。
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本身大约有10%到20%的概率解三角形,80%到90%的概率使用三角函数本身解三角函数的概率之所以低是因为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只是一个评分问题。
我们学了三个三角函数的公式,正弦和余弦的法则以及面积的公式。除了面积的公式,如果你想算出面积,你必须用这个公式,如果你不能很快算出面积,你只需要推导出你想要的答案。
另一种方法是看三角函数本身,方法是给出一个相对复杂的公式,然后问定义域,值域,周期,频率,函数的单调性等等方法是首先化简原始公式,用和差半公式化简为通式然后做你需要做的事情你必须记住这个公式。
(二)概率统计
以理科数学为例,考点覆盖概率统计必修和选修的各个章节的内容,考查了抽样法、统计图表、数据的数字特征、用样本估计整体、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条件概率、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数学期望与方差、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这听起来内容又多又杂,但其实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再加上例题的指导,以后做个练习题巩固一下,在高考概率统计中拿满分并不难,但简单的同时更需要我们认真严谨的度,记得不要忘方忘开根等低级错误。
(三)立体几何
这道题比之前的作业题要难一点,有些人可能会被难住还有两三个问题,一条线的长度或者证明一条线或一个平面平行或垂直于另一条线或一个平面,最后一个问题是求二面角。
这类题解题方法有两种,传统法和向量法,各有利弊。向量法可以说说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肯定能解出正确答案,但是计算量大而且容易出错。应用向量法,首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可以用向量表示每条直线,最后利用向量的知识求解题目。
传统的方法还要求我们掌握各种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而实体几何部分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写作格式。
这也是很多同学在平时考试结束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扣分我这里,我已经证明了……这样的话,因为我们平时写的步骤不注意丢了很多不应该丢的分,在这部分的推理题中,一定要注意条件和结论,几个结论出来一定要记得缺席,否则即使证明了结果也不会得到满分。
(四)数列
从这里开始,明显觉得这道题变难了,但同时掌握了套路和方法,这部分题就不难了。
数列主要是求解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首先是通项公式,要看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形式,不同的形式对应不同的解题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公式法(定义法)、累加法、累乘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 倒数变化法等,熟练应用这些方法并积累例题达到熟练的程度。然后就是求前n项和,这里一共有四种方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分组求和法以及裂项相消法,只要求前n项和只要考虑以上方法即可,多数情况下考察错位相减法,同时也是大家失分项,所以在这里一定要强加练习,规范书写步骤。
(五)圆锥曲线
仔细观察高考卷会发现圆锥曲线也是有一定的套路的。一般套路就是,前半部分是对基本性质的考察,后半部分考察与直线相交,且后半部分的步骤几乎都是一致的。即,设直线,然后将直线方程带入圆锥曲线,得一个有关x的二次方程,分析判别式,利用韦达定理的结果求解待求量。在这里要明确它的求解方法:直接法(性质法)、定义法、直译法、相关点法、参数法、交轨法、点差法。
(六)导数和函数
关于导数和函数有三种类型的问题。
i. 关于单调性、最值、极值的考察
ii. 证明不等式
函数包含字母,分类讨论字母的范围。
(七)参数方程
对于这部分就不做太多的讲解了,就是简单的送分,考试前狂刷过去的高考题目考满分也不是什么难事。
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重点)
一种生命的智慧和时代的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世界观 )。
(3)哲学是对自然 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 哲学就是给人智慧 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 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 火 气 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一个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一个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 意志 感觉 经验 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如上帝 理念 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理论的能量守恒和生物进化转化规律的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和唯物主义辩证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与革命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探索世界,追求真理。
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A.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 .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C.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哲学中的运动概念:哲学中的运动是指宇宙万物变化的过程。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而物质是运动的保证。没有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绝运动与相对静止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中。没有不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无条件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静止是相对有条件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不承认运动,这是形而上学的不变性;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这是相对主义和诡辩。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法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类意志的干扰,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
法律是普遍的。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一般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法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
方舟子:法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守法律,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运用法律。
人们可以改变法律的条件和形式,利用法律,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人可以主动地认识世界的表现: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主动的创造和有意识的选择。
人类可以主动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引导作用,对人类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法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法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必须把尊重法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必须尊重法律,即尊重法律的客观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条件,依法办事,求真务实。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从事物的客观存在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为什么:
A、哲学依据:
第一,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积极的反应。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物意关系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方)。
第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理解和利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B、现实意义
首先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基础。
③怎么样做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一切实践都是人的主体和客观客体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活动,它能把思想的存在转化为现实。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则: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知识对实践有积极的反应:真理知识可以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否则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
9、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
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与谬误:比较 见上(1) (3)。
10、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原理:知识有重复性,知识有无限性,从实践到知识从知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上升。
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是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矛盾
2、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万物相连(注:并非所有两个事物都相连)。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周围的一切事物联系在一起。
每个事物中的各种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从孤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则: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受人的意志所支配。
方:关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内在关系去把握事物,避免主观的随意性。
注:(连接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连接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
原则: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事物,也有许多联系。
方: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都随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
3、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意义的差异(空间和时间)。不同的位置(总体处于主导地位和主导地位;部分位于服从和服务状态)。
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完全没有的功能)。
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部分不能与整体分离;整体不能从部分中分离出来;关键部位可以决定整体功能。
方:
〇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〇2同时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内部结构整体有序的优化趋势。
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注重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顺序;关注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以全面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进步和崛起,是新事物的诞生和旧事物的消亡。
(2)事物发展的趋势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
方:我们要看到光明的未来,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进其成长壮大。我们也要做好走曲折道路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了道路,使事物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就这样,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然后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
方: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的实现创造条件。
我们要果断抓住机遇,推动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发展。
反对两个极端:仓促和优柔寡断。
5、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意义:矛盾是反映内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联系的属性和倾向。
矛盾的矛盾性: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反映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认同和冲突之间的关系。
同一性以冲突为前提;冲突存在于认同之中,又受认同的限制;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从而促进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方:坚持二分法的分析方法(二分论两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则: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总是在冲突中。
方舟子: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
矛盾的特殊性原则:事物的矛盾和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况: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方: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应用)的具体分析。。
Meaning of concrete analysis of a specific problem: it means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ity of contradiction, concrete analysis of specific problems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Marxism and the living soul of Marxism。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则。
A: Universali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particularity; Particulari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universality。
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应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事物矛盾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然有一个矛盾处于主导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次要矛盾。
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舟子: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大问题。同时,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主要集中在处理事务上,即如何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区别: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主导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而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方舟子:这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做到全面,善于区分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看问题,即如何评价事物的本质,常表现为把握主流把握本质等。。
7、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否定是发展与联系的纽带,辩证否定的本质是扬弃。
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性的、革命性的、创新性的。
(2)创新的社会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息息相关。
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驱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活力的源泉。
4. 理解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则)。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起作用。
即: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向上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a .在阶级社会里,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在社会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一切人,既包括平凡的个人,也包括杰出的人物。
劳动群众是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主体,一切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属于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原则: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舟子:坚持群众观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相信群众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凡事对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出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6、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价值是指事物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事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对象价值的一般观和根本观,这就是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引导作用。
价值观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价值观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时候历史性 是会因时间 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首先要考虑和满足最多数人的利益(最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最决定性的因素)。。
如果有利益冲突会发生什么。
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出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合理选择。
标准:以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并权衡两者利益的权重。
两弊相衡取其轻。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价值的实现方式: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让自己走向成功。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原则: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社会也不能脱离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充分发展自己能力的手段;只有在群体中,个人自由才有可能。
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总结
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
一般假设一个总体包含N个个体,从中选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 N),如果总体中每个个体每次被选中的概率相等,这种抽样方法称为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 在整个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概率为。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逐个抽取,且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3)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是其他更复杂抽样方法的基础.。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抽样;它是逐个地进行抽取;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简单抽样常用方法:
(1)抽签法: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适用范围: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优点: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太多时适宜采用抽签法。
(2)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抽样 三步曲 :第一步,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第二步,选定开始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