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传统人文学科相比,新人文学科是学科结合,即将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未来技术学院旨在培养什么样人才?
瞄准未来10年、15年革命性、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陈规、束缚、壁垒,加强改革创新和引导,着力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创新人才。
构建多学科机制,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提供多输出的制度设计,推进多学科协同教育,推进多方位综合改革。
不是当初,是未来;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学科中心,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修炼中心。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是人才培养范式的转变。不是学科的升级,而是组织结构的外科式创新;不是未来的技术研究所,而是未来技术领导者的培训基地。
“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近些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出现人文科学实验班,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出现学院式教学模式,这些尝试,被当作我国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经验。
2002年,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招收首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博士生,由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等人文学科的博士生导师集体授课,使得学生能够对相邻学科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有所了解。在综合素养评定、博士论文选题、撰写和答辩过程中,各学科的老师会进行相应指导。曹胜高就是首批博士生之一。
新文科的意义在于更加强调文科专业基础的整合。曹胜高表示,新文科的培养模式将帮助学生在知识储备金字塔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逐步进入专业学习,形成坚实的塔和更高的塔尖。
曹胜高不仅在学生时期参与了文科教育模式改革试点,现在他作为院长正在策划学院的新文科建设。他坦言:新文科能不能办好,要看教师。
受现行专业培养体制的限制,高校普遍缺乏新型的文科教师,这就需要在文科实验班和创新班教师的配置上,既要选择熟悉邻近专业、尊重邻近学科的教师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又要教授能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教师。
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严重。然而,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学习就像炖汤,需要慢慢煮。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新文科至少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韩经太表示,以文学专业为例,此前过于注重文学史之“史”而忽略了文学本身,文学教育忽略了性情的养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把创造力的激活单纯地变成了知识的积累。
“千万不能简单地将中文、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进行拼盘,新文科建设最怕流于形式,看似轰轰烈烈,却最终培养出一批‘中文不如中文系、哲学不如哲学系、历史不如历史系’的学生”。曹胜高认为,关键问题是要明确新文科的定位,不是组织形式的变化,而是教育内容的变革,旨在培养超越现有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有创造视野的新人才。
“新文科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价值取向,必须找到找准与新时代文科发展不相适应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走融通之路”,沈壮海认为,“这个融通是在多个层面上进行,首先是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融通,其次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通,再次是更深和更广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