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7高考网!

复读学校全国城市

咨询热线 18328147259

位置: 首页 > 政治辅导 > 高一政治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当代国际社会,最全化学知识总结

时间:2023-08-15 11:05:26来源:97高考网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当代国际社会,最全化学知识总结,高中必修英语的学习是每个人学习的基础,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才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这部分知识,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高中必修英语中介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当代国际社会,最全化学知识总结,高考英语必须掌握的六大题型解题技巧高考英语语法干扰项分析和答题技巧背会这100句,不再害怕英语作文!高考冲刺如何快速提高英语成绩高中英语单词语法如何快速记忆高考英语通知类作文写作模式及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

题目一:中国古代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产生和战国时期荀子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废诸子,尊儒,确立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危机的主导地位。

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简介:春秋时期,鲁国人,三家合一创造;诗书赠易春秋乐。

2、学说:

政治理论:A仁(仁者)B理(自复)C为政治德性。

哲学观(命运恐惧):崇拜神灵,与他们保持距离。

教育思想:课堂上没有因材施教的学生是知识,是不懂的;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老师带头。

3、历史地位:

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它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后人将孔子的言行整理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景仰。

(二)老子:

1、传记:道家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政治理论: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起源问题的哲学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是产生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2、一个政治分裂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表达自由。

3、私立学校兴起,教育比较普及,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4、在动荡的兼并形势下,各国的主权都想要称霸,争夺霸权,所以他们甚至试图招募有尊重和价值的人才。

(2)儒家:孟子、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Subsaint。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爱而不攻,守善而俭之力。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它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群众的利益。

战国时期曾经很突出,后来被忽视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思想:天人皆自由,天人皆自由。。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法律和权力的结合创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

今天将战胜古代的改革创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它适合威权集权的需要。

在后世,儒学与儒学相辅相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的《兵法》:强调战争规律。

(七)形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

2、道教:形成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3、法家学说:变法思想已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崩溃,需要复苏政策。

2、主要内容:

黄帝之道:治身(养生)老子之道:治国(无为而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并采取家庭主动不作为。

4、作用:西汉早期的指导思想迅速恢复了汉早期社会的活力,但在汉武帝时期被理学所取代。

2. 肃清诸子,尊儒。

1、原因:汉武帝统一的需要。

2、理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阴阳相融黄老与法家。

3、理学的内容:天人论;王权:国王的神圣权利;伟大的团结。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政体的建立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它还限制了君主权力的过度扩张。

5、废黜诸子,尊重儒教及其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分裂势力。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了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1)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给儒家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三大宗教达到鼎盛。

3、儒家学者吸收了佛教和道教,并探索了新的儒家帮助世界的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由程浩、程颐开创)。

(1)内容:

理性是世界的本源。反映在社会上的原因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反映在人身上的理性就是人性。

掌握理论的方法就是去了解。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宋朝被谴责为明初建立的知识统治的假象。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元:心即理。

王阳明:要做到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压抑人性,扼杀生命的自然欲望。

重视主观意志,坚持诚信,强调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品格具有积极作用。

五代时期的思想批评。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晚明思想界是墨守成规的;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为了利益而竞争。

学者强烈追求个性和经济发展。

2、李贽思想的主要内容。

批判孔孟儒学,揭露程朱理学的伪善,提倡人格的自由发展。

万物皆源于阴阳,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

2、这是三位伟大思想家的共同观点。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 工 商 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评价。

它对君主专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给后世以深刻的启示。

构成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战国时期:炉甘星由中氏族星表所列,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张衡:水火仪;地球圆理论早于1000多年。地震仪比这早1700多年。

唐:南一僧:黄道游;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性armonometer。

袁:郭守敬:建义三百年前;中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计划。

西汉:周弼早于毕达哥拉斯定理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南朝:在祖冲的圆周点之后的第七个位置,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现存的第一本也是最完整的农业书籍。

元:王振农书介绍了工具的改进。

明:徐光启《农业政经》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东汉:医圣张仲景论伤寒杂病,介绍四种诊法;华佗发明了马飞散,创立了五禽戏。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本草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西汉植物纤维纸;蔡伦在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技术。

2、印刷术:

唐:世界上最早的刻印金刚经。

毕升,北宋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唐朝:发明火药,孙思邈旦经记载,晚唐用于军事。

五代宋朝:广泛使用火炮火箭弹、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主题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代甲骨文——周晋文——西周周代(小)——秦代统一篆书——汉文——三楷书(中爻)。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形成——王羲之《兰亭》序。

3、隋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张旭怀素野草;欧阳询问颜真卿刘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祥。

5、明代:大众化世俗化,强调个性:明朱之山文政。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丝绸画(龙凤人像)。

3、东晋:史真土,顾凯之女。

4、唐朝:吴道子送儿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时期:八山人木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中国最早的诗集。

2、楚辞:《离骚》,战国时期屈原创作的新诗。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2.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3)元歌:元代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来抒发关汉情悲斗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刘彝传南柯泰寿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四本奇书,三个字,两幅红楼梦图。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璞、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第四代宗师)。

4、清代:京剧

必修三复习提纲(2)

中国近现代史

主题一近代中国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传(林则徐、魏源、学洋之术以治洋、洋务派、中式与西洋应用、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

野蛮人的一个分支发展了镇压野蛮人的技能。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志》。

3、特点:无具体实践,但有启发性作用。

中学为身,西学为思。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向夷学术,强身致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争论:顽固派vs.西化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中西思想并不能使中国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见证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

2、代表人物:王涛、郑观应。

3、命题:最初,他持中西合璧的观点。中法战争后,他主张改革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命题:发展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由公民议会组成的君主立宪制;倡导西学,废除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革了新伪经学的考试。

梁启超:变法讨论变法图,扩大公民权利,设立议会。

谭嗣同:仁批判君主专制和道德伦理,主张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重点:是否改变;是否建立君主立宪制;我们应该提倡西学,改革教育体制吗。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发挥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

五大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以上为机器翻译结果,长、整句建议使用 。

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思想立场: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横幅:民主科学(德赛先生)。

主要内容:(4主张—4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倡导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的思想启蒙和文化改革运动。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展。促进自己。

然科学的发展;

局限性: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体积极和消极态度。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的改革走向了绝境;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民生。

3、三民主义的评价:热情;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国主义要求;没有完整的土地革命计划)。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发展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变迁;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了新的鼓舞和希望。

国民党召集对三民主义进行重大的重新解释。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民生(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七、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始形态:土地革命(1927.8-1937.7)。

(1)著作: 井冈山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形成,开创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出身: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他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和先导。

用创造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八、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2)形成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 三个有利。

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都要硬。

4、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制定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提出了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路。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的结合。

2、本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坚强支柱。

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九、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治党治军的经验,提出了新的理念。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和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党建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本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在新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方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议题二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文化。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成就

时间的重量是巨大的。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成功合成了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3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

1983 银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被开发出来。

1997 银河III超级计算机被开发出来。

1999 2007年,第一艘神舟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结果:2001年,中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在建国初期,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在文革的十年里,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出 三个面向 的指导思想)。

三大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经济方面: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当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如何调动知识分子建设新文化的积极性。

2、制定文化政策: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就: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电影史。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文革十年,双百政策遭到严重破坏。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与城市化第一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成块状、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市区吸引效应的因素。

平原地区城市限地、堵河规划控制。

山地河流沿交通线路分布受阻,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区域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相对集中,一个城市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在附近组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每个不相连的城区沿主要交通要道或地形区域延伸。

主要优点是方便集中设置,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各种设施利用率高,生活方便,管理方便,节省投资,便于城市的扩展,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城市各部分靠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是容易造成城市污染土地分散,各块之间不方便连接,大城市市政建设投资大,交通主要集中在一个方向,且距离远。

城市远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城市土地利用与主体功能区划分。

1、功能区划: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竞争导致类似活动的空间高度集中。。

2、划分:商务区、居住区、工业区、市政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仓储区、景观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央商务区(纽约曼哈顿CBD)的特色。

就经济活动而言,中央商务区是这个城市最繁忙的地方。人数不分昼夜。建筑又高又密。

5、三个基本城市区域功能区划。

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面积不大,呈星罗棋布或条纹状,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昼夜变化很大,建筑又高又密;市区内部有明确的分区,街道两侧有交通路口。

工业区聚集在一起,向城市的外缘移动,并倾向于沿着主要交通干线的外缘和交通干线的两侧。

住宅小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划,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高档住宅在建筑质量上与低档住宅有所区别。从区位上看,高于低档住宅分区,向先进城市外缘发展,与高坡文化区相连。

较低的内城与低地工业区相连。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区域结构。。

2、城市区域结构模型。

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

同心圆模式下,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小于城市中心,呈现平原地形同心圆。经过城市功能区的不断入侵和迁移,同心圆从成都核心向外延伸。

城市各功能区是交通向外扇形延伸(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的沈阳。

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区的租金支付能力和地租水平(交通通道到市中心的距离)。。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各级城市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分类标准:根据城市人口规模。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在50万到10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人口在20万到50万之间的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

2、不同水平的城市服务在范围和类型上有所不同。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更多,层次更高,服务范围也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可以获得支持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和丰富的城市土地。

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可以通过便捷的交通为较远的居民提供服务,服务范围扩大到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城市为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服务人口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密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比之下,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拥有相对广泛的服务。

2灵感来自德国南部的城市等级制度。

1、同一区域内,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组合,足以建立区域性的城市层级体系。。

2、不同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是人们迁入城市,城市扩张,乡村变成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继续上升。

劳动力正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发展,技术发展,城乡距离缩小,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出现问题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新的发展趋势。

在发展初期,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这是一个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化进程很快导致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和环境恶化,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后期,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镇人口比例增长放缓甚至停止。中部地区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别类型启动时间、当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比例所处阶段原因。

发达国家早

(18世纪中叶的英国)。

趋缓(停滞)

高(70%以上)

在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发展中国家晚

(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反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城市过度拥挤恶化,土地短缺降低了生活质量。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退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是: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疏解大城市功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缓解城市中心压力;2)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城市管理,妥善处理城市功能划分之间的关系。。

4、减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有: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种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城市景观应尽可能与自然景观如山川、湖泊、植被等相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以上是互联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两个必修知识点的总结(教学版),更多高中地理知识点的参考请关注互联网。

互联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必修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大全高考地理选择题无耻得分法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术语怎么秒杀高考地理选择题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要点

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我的保姆》

1、拼音:苔(t ā I)和(ji)火锅不用(b) (ni化身)倪麦更坏(z ā o (dun)炖肉球筐(j)和灵武化身(w)怒骂(chi)。

2、词义:

抵押:将土地和房屋抵押给他人以换取一笔钱,到期偿还,原物归还。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一种生长在瓦片之间的杂草。

凌侮:欺凌,侮辱。

3、文学常识:

艾青,原名江海成,浙江金华著名诗人。他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大堰河我的保姆。

文章标签: 总结   知识点   必修   

免责申明:本文由97高考网代为发布,不代表97高考网立场,资讯内容观点均来源于互联网,只作为初中、高中、高三、高考复读学校、艺考等知识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97gaokao.com/zhengzhi/gaoyizhengzhi/81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