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7高考网!

复读学校全国城市

咨询热线 18328147259

位置: 首页 > 政治辅导 > 高一政治

高一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知识点归纳总结

时间:2023-10-23 11:17:04来源:97高考网

高一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知识点归纳总结,学习历史,要对整个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也就是我们心中要有一个发展史。我们应该在每个单元之前介绍这个单元,注意最后几行,这通常是重点。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重点】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 沟通 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为: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3)文化影响个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或影响力。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

(3)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增加文化消费的比重,以消费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6)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7)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吸引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8)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于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1)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2)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赋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利用现代传媒发展。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

(4)要立足于社会实践,面向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5)吸引多方面投资,规模化经营,坚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

公民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和道德目标。

(1)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树立崇高的理想。

(3)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重点)

一种生命的智慧和时代的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世界观 )。

(3)哲学是对自然 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 哲学就是给人智慧 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 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 火 气 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一个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一个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 意志 感觉 经验 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如上帝 理念 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理论的能量守恒和生物进化转化规律的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和唯物主义辩证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与革命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探索世界,追求真理。

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A.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 .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C.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哲学中的运动概念:哲学中的运动是指宇宙万物变化的过程。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而物质是运动的保证。没有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绝运动与相对静止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中。没有不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无条件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静止是相对有条件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不承认运动,这是形而上学的不变性;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这是相对主义和诡辩。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法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类意志的干扰,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

法律是普遍的。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一般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法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

方舟子:法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守法律,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运用法律。

人们可以改变法律的条件和形式,利用法律,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人可以主动地认识世界的表现: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主动的创造和有意识的选择。

人类可以主动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引导作用,对人类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法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法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必须把尊重法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必须尊重法律,即尊重法律的客观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条件,依法办事,求真务实。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从事物的客观存在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为什么:

A、哲学依据:

第一,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积极的反应。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物意关系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方)。

第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理解和利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B、现实意义

首先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基础。

③怎么样做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一切实践都是人的主体和客观客体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活动,它能把思想的存在转化为现实。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则: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知识对实践有积极的反应:真理知识可以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否则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

9、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

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与谬误:比较 见上(1) (3)。

10、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原理:知识有重复性,知识有无限性,从实践到知识从知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上升。

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是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矛盾

2、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万物相连(注:并非所有两个事物都相连)。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周围的一切事物联系在一起。

每个事物中的各种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从孤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则: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受人的意志所支配。

方:关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内在关系去把握事物,避免主观的随意性。

注:(连接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连接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则: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事物,也有许多联系。

方: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都随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

3、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意义的差异(空间和时间)。

不同的位置(总体处于主导地位和主导地位;部分位于服从和服务状态)。

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完全没有的功能)。

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部分不能与整体分离;整体不能从部分中分离出来;关键部位可以决定整体功能。

方:

〇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〇2同时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内部结构整体有序的优化趋势。

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注重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顺序;关注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以全面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进步和崛起,是新事物的诞生和旧事物的消亡。

(2)事物发展的趋势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

方:我们要看到光明的未来,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进其成长壮大。我们也要做好走曲折道路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了道路,使事物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就这样,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然后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

方: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的实现创造条件。

我们要果断抓住机遇,推动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发展。

反对两个极端:仓促和优柔寡断。

5、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意义:矛盾是反映内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联系的属性和倾向。

矛盾的矛盾性: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反映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认同和冲突之间的关系。

同一性以冲突为前提;冲突存在于认同之中,又受认同的限制;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从而促进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方:坚持二分法的分析方法(二分论两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则: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总是在冲突中。

方: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原则:事物的矛盾和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况: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方: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应用)的具体分析。。

Meaning of concrete analysis of a specific problem: it means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ity of contradiction, concrete analysis of specific problems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Marxism and the living soul of Marxism。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则。

A: Universali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particularity; Particulari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universality。

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应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事物矛盾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然有一个矛盾处于主导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次要矛盾。

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舟子: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大问题。同时,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主要集中在处理事务上,即如何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区别: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主导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而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

方舟子:这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做到全面,善于区分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看问题,即如何评价事物的本质,常表现为把握主流把握本质等。。

7、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否定是发展与联系的纽带,辩证否定的本质是扬弃。

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性的、革命性的、创新性的。

(2)创新的社会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息息相关。

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驱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活力的源泉。

4. 理解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则)。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起作用。

即: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向上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a .在阶级社会里,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在社会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一切人,既包括平凡的个人,也包括杰出的人物。

劳动群众是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主体,一切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属于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原则: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舟子:坚持群众观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相信群众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凡事对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出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6、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价值是指事物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事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对象价值的一般观和根本观,这就是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引导作用。

价值观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价值观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时候历史性——是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首先要考虑和满足最多数人的利益(最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最决定性的因素)。。

如果有利益冲突会发生什么。

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出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合理选择。

标准:以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并权衡两者利益的权重。

两弊相衡取其轻。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价值的实现方式: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让自己走向成功。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原则: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社会也不能脱离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充分发展自己能力的手段;只有在群体中,个人自由才有可能。

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不透明 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暮光线的解释:在暮光线上找一点,自西向东穿过它进入昼半球,表示该线为晨线,反之亦然。

3.暮光线与赤道的关系:交叉和平分,因此一年四季白天和黑夜在赤道上平分。

4.暮光线和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和切线,所以太阳在暮光线上的高度是0度。

5.暮光线与地轴的夹角在0到23 26之间变化。

6.太阳高度在昼半球的分布为>0,在夜半球的分布为< 0,在暮光线上的分布为=0。

7.昼夜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本地时间计算原理。

当地时间东部早,西部晚。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早于东时)。

在同一经度上的地方是相同的。

经度每15处变化1小时(即1 =4分钟)。

2.本地时间计算方法。

当地时间=地方间经度差4分钟。

公式加负号选择条件:东加西减土地在已知东边带正号,在已知西边带负号。

经度差的计算方法:相同的差值减去东经相同的差值或减去西经相同的差值;一个是东经,另一个是西经。

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转换两地的时差;判断两地东西走向;代入。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日弧:任何纬度在日半球内的部分。

夜弧:位于午夜范围内的任意纬度的部分。

计算方法:日长=经度日弧15。

夜长=夜经弧15。

(三)区时的计算

期望地点的时区时间=已知地点的时区数之差。

说明:

时区号计算:本地经度15,四舍五入的时区号。

时差计算:减去时差加两个地方相同的东时区或西时区减去;一个是东部时区,另一个是西部时区。

正负号的选择条件:东加西减(与东部时区相同,时区数目越多越东方;时区越少,越东方化;一东一西,早于东部时区)。

(4)光图解译方法和程序。

1.标记旋转方向,判断暮光线。

2. 定日期:

北极圈的极昼(或南极圈的极夜)是6月22日。

北极圈的极夜(或南极圈的极日)发生在12月22日。

暮光线在3月21日或9月23日与经线重合。

3. 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晨线在6点钟与赤道相交。

这条模糊线与赤道相交的经度点是18点。

日半球的经度等于12小时。

夜球的经度等于24或0。

根据经度差15处当地时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理计算时间。

4.确定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由日期确定的直点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23北纬26度;冬至23 26 S。

太阳照射的经度是平分日半球的经度,即当地时间12点处的经度。

文章标签: 知识点   必修   高一   

免责申明:本文由97高考网代为发布,不代表97高考网立场,资讯内容观点均来源于互联网,只作为初中、高中、高三、高考复读学校、艺考等知识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97gaokao.com/zhengzhi/gaoyizhengzhi/9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