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7高考网!

复读学校全国城市

咨询热线 18328147259

位置: 首页 > 地理辅导 > 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人口的变化,重点知识

时间:2023-10-20 10:05:59来源:97高考网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人口的变化,重点知识,学好地理的目的是掌握地理环境要素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下是由网络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教材P90)。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与环境的关系(教材P92)人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代谢和消费的产物将被释放到环境中。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也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的类型和产生(P93~94教材图6.8)。

3.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分布(P94~95教材图6.1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可持续发展的理由(教材P99)庞大的人口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资源短缺原因:人口多,人均占用少;生产技术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自然环境面临严重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从城市向农村迅速蔓延;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2.实施:1994年3月,国务院印发《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计划。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第二种方式(教材P101~103)。

三、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课本P103)

1.调整产业结构,由单一农业转变为农、林、牧、子渔业和五大产业;2. 实施综合回收;3.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以上是网上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笔记。更多高中地理知识请关注互联网。

互联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完整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笔记《经济生活》学霸支招:高中笔记应该怎么记?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世界人口增长特征(教科书P2~3图1.2、1.3)。

时间特征:持续增长。20世纪以来,由于生产工具进步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区域差异,世界人口增长迅速: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国民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从死亡率下降谈起。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和特征(教材P6图6)。

2.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教材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教材P8~9图1.8)。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美国人口迁移(教材P10图1.9)。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所能持续支持的人口数量。人口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教材P12)。

地球上我们能养活多少人。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评估是以耕地资源为基础的,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的关系尤为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有效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现状和人口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分析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我国资源种类丰富,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进入现代化模式,但人口基数大、人口年净增长大、经济发展快,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是天体相互吸引并绕轨道运行而形成的。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教科书P4图1.4)。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行星分类(教科书P5图5)。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教科书P6) 1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教材P8图7)。

提供太阳能和热能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推动地球上水和大气运动以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上生物固定后积累的太阳能。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是主要的能源来源。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材P11)。

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教科书P11活动)。。

造成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磁暴:地球磁场的扰动,导致磁暴;极地地区会产生极光;地球上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阳光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如图所示。

2.地球公转中两个至点的判断。

太阳与地球中心的连线和赤道在赤道以北的位置表明太阳在北纬23 26度,此时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

夏至;如果这条线在赤道以南,就意味着太阳正处于23 - 26 S,那么冬至时地球就在公转轨道上。简单方法:地球绕地轴逆时针旋转时,地轴左向左冬,地轴右向右冬,如下图所示。

3.地球公转时速度变化的测定。

根据:1月初,地球移动到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七月初,地球轨道到达远日点时是最慢的。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之所以有白天和黑夜的现象,是因为地球不透明、不发光;白天和黑夜的转动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2.暮光线的解释:在暮光线上找一点,自西向东穿过它进入日半球,表示该线为晨线,而暮光线为3。暮光线与赤道的关系:交叉和平分,因此一年四季白天和黑夜在赤道上平分。

4.暮光线和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和切线,所以太阳在暮光线上的高度是0度5。暮光线与地轴的夹角在0到23 26之间变化。

6.日半球太阳高度分布>0、午夜舞会。7. 昼夜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计算本地时间本地时间计算原理。

当地时间东部早,西部晚。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早于东时)同时在同一经线上。

经度每15小时变化1小时(即1 =4分钟)。

地点时间4分钟。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3.昼夜长短的计算

日弧:任何纬度在日半球内的部分。

夜弧:位于午夜范围内的任意纬度的部分。

计算方法:日长=日弧15对应的经度;夜长=夜弧对应15度计算。

期望地点的时区时间=已知地点的时区数之差。

注:时区数计算:本地经度15,四舍五入时区数。

时差计算:减去时差加两个地方相同的东时区或西时区减去;一个是东部时区,另一个是西部时区。

正负号的选择条件:东加西减(与东部时区相同,时区数目越多越东方;时区越少,越东方化;一东一西,早于东部时区)。

光图的解释方法和步骤标记旋转方向,判断暮光线设定日期。

6月22日北极圈的极昼(或南极圈的极夜);北极圈的极夜(或南极圈的极日)发生在12月22日;暮光线与经线重合,即3月21日或9月23日。3.时间计算:找一个特殊的时刻点。

晨线与赤道相交时为6点。赤道与昏厥线相交的18点;日半球的经度等于12小时。

夜球的经度等于24或0。

根据经度差15处,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4的原理计算时间。确定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 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沿表面水平移动的物体的偏差。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赤道不偏移。

2.判断方法:右手在北半球,左手在南半球,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的方向,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

四昼夜的长度和正午太阳的高度。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度数变化:在白天,太阳的高度从太阳直射点的北方和南方递减。

季节变化: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到全年中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到全年中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在北半球,该地区达到了一年中太阳中午的最低高度。

3.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计算公式:H=90纬度区间。

注:欲测点与直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采用相同的减法加欲测点与北半球直点或南半球直点的减法,在不同的半球相加。

正午太阳高度比较:越靠近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的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越小,反之亦然。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根据昼夜长短和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季节。

(1)物候四季:3 4 5月为春季,6 7 8月为夏季,9 10 11月为秋季,12 1 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 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 二分二至 为起始点。

3.这五个带是根据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年度下降来划分的,以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

4.黄色的角度与回归线极圈的关系。

赤道角的度数等于北回归线的纬度,与极圈的纬度相辅相成。

赤道角变小,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热带和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赤道角变大,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地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地震波。

2.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将地球的内圈分为三个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文章标签: 必修   高一   笔记   

免责申明:本文由97高考网代为发布,不代表97高考网立场,资讯内容观点均来源于互联网,只作为初中、高中、高三、高考复读学校、艺考等知识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97gaokao.com/dili/gaoyidili/9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