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2重要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的第四门必修课是哲学生活,这是高中政治的主题。相对来说,它比较简单,需要记忆很多知识点。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以下是网站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的四个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2重要知识点总结,< p >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政治大题万能答题模板高考政治大题九大题型答题技巧汇总高考生必读:2023年20国集团(G20)峰会政治高考考点分析。
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
一种生命的智慧和时代的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 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世界观和公式是什么。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也不存在脱离方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3、哲学与特定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这是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这是思想和存在之间谁是首先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个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是否相同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能否正确地理解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见闻主义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流派是什么。
有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它围绕着物质起源和意识起源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源,物质先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理想主义的基本思想。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源,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这是对思想和存在的首要性问题的另一种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它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它是社会变革的先驱。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探索世界,追求真理。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3、为什么世界的真正统一是物质性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 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它指的是宇宙中一切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质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法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在自然界中,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10、法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是什么。
它要求我们必须遵守法律,不能违法,一旦违反了客观规律,人们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但人们可以理解和使用法律。
11、人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功能是什么。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叫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它是指我们做事情时,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事物的客观存在出发,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而不是想象的规律,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 因循守旧 无所作为的思想。
17、什么是练习。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第一,实践是人类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活动,它把思想的存在转化为现实。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
18、为什么实践是知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一种与客观对象不一致的理解。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具体地、有条件地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如何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
三是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1、什么是连接。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相互作用。特点:(1)普遍性,(2)客观性,(3)多样性。
2、什么是联想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它周围的一切事物联系在一起。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 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连接的多样性及其需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没有整体,部分就不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都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 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本质是什么。
发展的本质是事物的进步和崛起,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消亡。
9、判断新旧的标准是什么。
最根本的标志是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10、为什么事物的未来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 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 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 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情将走向何方。
发展方向是前进向上的,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 不显著的变化;(统一 相持 平衡 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 显著的变化 (统一的分解 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二 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7、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一切事物都有矛盾;矛盾贯穿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矛盾同时存在。
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对于任何事情,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
20、矛盾的特殊性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事物和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特点。
表现:(1)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2)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什么关系。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什么。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冲突的主要和次要方面是什么。
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须有一个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个是占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两分法的矛盾分析,两点理论与两点理论的统一认识。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个案分析。
它是指在矛盾的普遍性原则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
27、为什么我们要逐案处理这件事。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辩证否定的意义和实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 扬弃 ,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带来新事物的出现,促进旧事物消亡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方法是辩证否定。
30、辩证否定的条件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的本质是什么。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性的、革命性的、创新性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存在事物的积极认识中包含了对存在事物的消极认识,即对存在事物必然消亡的认识;(二)辩证法认识每一确定的形式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因此也就是在它的暂时的方面中;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和实践学有什么区别。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 发展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 理解社会与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 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替代。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这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 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基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在社会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一切人,既包括平凡的个人,也包括杰出的人物。人民群众是有历史的,但它的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意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会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虚心向人民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人民,到人民。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是什么意思。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什么。
它是指事物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
16、什么是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 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7、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看他的贡献,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8、什么是价值观?
它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事物价值的一般观点和基本观点。它本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力,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引导作用。
19、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20、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 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 集体 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21、为什么只有通过劳动和奉献才能创造价值呢。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2、价值如何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完全脱离社会的 个人奋斗 和 自我实现 是不可能的。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4.2分布特点:
在中国北部平原地区,村庄规模普遍较大,多呈棋盘状,居住在紧凑社区的人数较多。
在中国南方丘陵地区,村庄规模普遍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数量较少。在河网密度较高的平原地区,村庄多呈地带性分布。
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局 | 形态 | 走向 | |
平原 | 密度高 | 网状 | 限制少,造价低 |
山区 | 密度低 |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 多沿河谷延伸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减少。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用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和多用途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 煤炭时期 | 后煤炭时期 | |
能源时代 | 木柴时代 | 煤炭时代 | 石油时代 |
时间 | 18世纪中期以前 |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 20世纪60年代以后 |
主体能源 | 木柴、水力为主 | 以煤为主 |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比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型产业和产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例。
后工业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获得性资源(人工原材料、智能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越来越广、深度越来越深,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自然灾害按成因和过程可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的周期性突发性多因群体性发生的可能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 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中国东部锋面雨的变化规律(正常年)。
4月和5月(东侧),南部海岸进入雨季。
6月(D),梅雨在长江中下游出现。
7月和8月(C)中国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盆地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良)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过度开垦和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河流淤塞;环湖造农田,造成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植被,建设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堤防;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流蓄洪工程、加强洪区管理、建立灾害预警系统、防汛保险等。
以上是本网站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的总结。更多高中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和答疑技巧,请关注本网站。本站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高三文科生地理逆袭方法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大全高考地理选择题无耻得分法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术语怎么秒杀高考地理选择题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要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中国地理常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在单侧光照射下,鞘翅通过向光源弯曲而向光性生长。
当胚芽鞘的尖端被切除时,胚芽鞘就不生长了。
一个不透明的锡箔帽被放置在鞘的顶端,鞘直立生长。
不透明的锡箔帽放置在鞘鞘的下端,鞘鞘向光源弯曲。
(2)温特的试验:
操作步骤:将接触鞘尖的琼脂块放在鞘尖一侧,摘除鞘尖,使鞘呈对侧曲线生长。
不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被放置在胚芽鞘的一侧,去除尖端,胚芽鞘就不生长了。
(3)科戈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一侧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侧生长素比向光侧生长素多,使背光侧细胞伸长比向光侧细胞伸长快,结果表明茎是向光源弯曲生长的。
3、一种测定胚芽生长的方法。
看看有没有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是否向下运输,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生长弯曲(生长素较少的一侧)。
4、生长素产生部位:种子发育中的嫩芽和叶片;生长素转运方向:横向转运:光侧和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上、形态下(主动运输方式);生长素分布部位:所有器官,集中在种子和果实发育时的芽尖分生组织等旺盛生长部位。
5、生长素的生理效应。
生长素在调节植物生长中起着双重作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则抑制植物生长(浓度高低根据各器官生长素的最佳浓度而定)。。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有不同的反应,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根芽和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植物器官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端的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侧芽在该部位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插枝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形成无籽番茄)。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和株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促进叶子和果实老化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关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育、成熟与衰老、整株植物的生长等,都是各种激素协调调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