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7高考网!

复读学校全国城市

咨询热线 400-155-6338

位置: 首页 > 高考备考 >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常见考点大汇总

时间:2023-07-17 11:23:28来源:97高考网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常见考点大汇总,政治上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记忆。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网络编辑为大家整理了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更多高中政治知识请关注网络。

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声与光

1.所有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在振动,而声音需要媒介来传播。

2.通常,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和气体。

3.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音色(识别不同的发声者)。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声速和光速)慢得多。。

5.光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8.反射定律被描述为“反射”和“事件”。像“事”;大约。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射线都遵循光反射定律。

10.光的反射(一个人在镜子里照出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1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物围绕镜对称(左右切换,上下一致)。

12.平面镜面成像测试玻璃板应垂直于水平桌面放置。

13.当人们远离平面镜时,他们在镜中的形象会变小。。

14.光线折射现象(筷子在水底部分弯曲,比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海市蜃楼更浅)。

15.光路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有收敛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7.在光学屏幕上能形成的图像均为实像,而在光学屏幕上不能形成虚像。实象倒立,虚象直立。

18.凸透镜成像测试前,需要调整同轴轴线:烛焰透镜中心与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的双焦距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双焦距是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当凸透镜做出实像时,如果物体改变到像的位置,像也会改变到物体的位置。

运动和力

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

2.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它的参考改变,也就是说,物体移动。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研究对象不能作为参照物。

4.力相互作用,施力的物体也是作用的物体。

5.力有两种作用方式。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力的三要素:作用力方向的大小作用点。

7.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上的。

8.重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起的。

9.地球是所有物体的引力。

10.两个力的合力可以大于其中一个力,也可以小于其中一个力,也可以等于其中一个力。

11.力平衡的两个条件(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条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

12.用力推,但不要推,因为推比拖小。。

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接触面之间的压力。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4.惯性:(跳远时汽车突然启动,运动员后撤,运动员在冲过终点线后不能立即停止)。

15.物体的惯性量仅由其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16.司机系安全带以防止惯性。。

17.两种方法来确定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已经改变。

速度的大小或者方向改变了,或者两者都改变了,运动的状态改变了。

如果物体不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就会改变。

18.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或平衡力的情况下,可以处于静止状态,也可以在直线上不断运动。

机械功能

1.杠杆和平衡都是”。“左接右,右接左。。

2.你可以在没有杠杆的情况下达到均衡。

3.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杆(动轮为省力杆)。

4.固定滑轮特点:可以改变受力方向,但不能改变出力。

活动滑轮特点:省力,但不能改变受力方向。

5.决定是否做功有两个条件。

①有力

②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

6.功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做了多少功,功率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做了多快或多慢。

7.A powerful machine must do work faster. This is true。

8.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9.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10.在弹性极限内,弹性体的形状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11.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和。

12.当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没有变化。

热学

1.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膨胀和收缩的特性制成的。

2.正常体温约为36.5。

3.体温计使用前应摇匀,读数时可离开身体。

4.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间,引力和排斥力相互作用。

5.扩散意味着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多。

6.密度和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

7.沿海地区早晚温差小的原因是水的比热容大(采暖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8.物体的温度增加了内能。(是的)。

9.如果物体增加,它的温度必然上升。。

10.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换热(等效)。

11.热机的动力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压强知识

1. 水的密度:ρ水=0×103kg/m3=1 g/ cm3

2.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当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左右码。

4.同一物质的密度也取决于状态(同一物质的水和冰,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一种增加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密度越大,液体越深液体内部的压力就越大。

7.交流器两侧的液体表面是平坦的状态。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通讯装置使用原理:(锁茶壶回水管水位表自动饮水机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喝水用吸管双杯测试钢笔吸水泵等)。

10.马德堡半球面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托里切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值。

11.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合力所引起的。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漂浮,下沉。

13.漂浮和悬浮的物体:浮力=重力。

14.悬浮和下沉状态的对象:V行= V个对象。

15.阿基米德原理F float = G排同样适用于气体(浮力计算公式:F float = ρ气体gV排同样适用于气体)。

电学

1.电路组成:电源开关电导体。

2.电路的三种状态:路断、短路。

3.有支路的电流是并联的,只有一条通路的电流是串联的。

4.在家用电路中,电器是并联连接的。

5.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运动(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与电流方向相反的定向运动)形成的。。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只要在它的测量范围内就能工作。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截面积、温度(有时不考虑温度)。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盒都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注意到I U R代表同一个导体。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 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 = U I

14.在串联电路中:电压功率与功率电阻成正比。

15.在并联电路中:电流做功与电功率和电阻成反比。

16.220v 100 w"的灯泡比220v 40 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磁场知识

1.磁场是实的,磁力线是虚的。

2.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置在其中的磁铁的力。

3.奥斯特的实验证明了电流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4.磁体的外磁感应线从N极开始,返回到S极。

5.名称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名称不同的磁极相互吸引。

6.地球是一块大磁铁,磁南极靠近地理北极。

7.磁场中某一点的磁场方向。

静止时自由小磁针的N极方向。

磁感应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方向。

8.电流越高,线圈转得越多,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 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 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经济,给予政治 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不仅有古今不同地域之分,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有不同的影响,对社会发展也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颓废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8、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9、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表现)途径?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0、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1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2、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塑造人的表现,优秀文化影响)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13、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4、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争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15、科技与教育在文化竞争中的地位

(1)有关科技发展的指标,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2)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3)无论就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4)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16、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经济和文化意义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7、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

18、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9、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为什么要)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20、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1、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22、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6组合)

23、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24、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5、文化的继承性(识记,小题)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6、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7、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为什么要)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8、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如何正确对待)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9、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30、传统文化的作用27、29问

3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2、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集成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识记)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例外)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34、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创新的必要性)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5.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基础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①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①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②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③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3)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6、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7、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创新要求、原因)

(1)要求

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原因

①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8、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9.文化创新应克服的错误倾向和坚持的正确方向

(1)克服的错误倾向

①要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②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汕头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2)坚持的正确方向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一个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4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走进文化生活

1、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重点)。

文化生活的乐趣:满足文化需求,丰富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促进生产的发展。

文化生活的烦恼:生产销售低档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不负责任地传播八卦轶事。

2、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呼声、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们提倡的大众文化。

4、什么是落后文化、颓废文化。

(1)落后文化: 含义:各种带有迷信 愚昧 颓废 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

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渣滓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政策: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改革和消除。

(2)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邪教、淫秽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腐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方针: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文化落后颓废存在的原因(重点)。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 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 权钱交易 损人利己 欺诈勒索等现象。

6、如何克服落后文化和颓废文化的影响。

个人方面:改善视力,拒绝污染(提高分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增强抵抗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遵守国家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既要有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人文精神;等等......。

国家方面:依法管理,正确引导。

(1) 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大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 政治上: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3) 经济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 等等 只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懈耕耘,人人都能享有充满阳光的文化生活。

文章标签: 知识点   高中历史   考点   

免责申明:本文由97高考网代为发布,不代表97高考网立场,资讯内容观点均来源于互联网,只作为初中、高中、高三、高考复读学校、艺考等知识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97gaokao.com/gaokaobeikao/gaozhonglishi/7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