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7高考网!

复读学校全国城市

咨询热线 400-155-6338

位置: 首页 > 高考备考 >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必背高频知识考点整理,必背考点

时间:2023-07-29 11:00:55来源:97高考网

高中历史必背高频知识考点整理,必背考点,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和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小编整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必背高频知识考点整理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 新思想 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 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 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

世界史部分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运动,是西方第一次历法思想解放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哥拉,那句名言是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2、14 16世纪是西方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含义是强调并肯定人的价值。

3、14 17世纪是新航路开辟时期 其中迪亚士是新航路探险的第一人;达伽马是第一个到达印度的航海家;哥伦布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到达美洲的人;麦哲伦及其船队是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人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雏形。

4、17 18世纪是西方历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 其核心是理性主义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和德国的康德 启蒙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

5、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1721年,英国内阁制形成,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6、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的总统共和政体 其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精神,原则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7、1765年珍尼纺纱机的问世,标志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8、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9、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它是人类历史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0、1917年2月的俄国的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1、1918—1921年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在战争时代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要记住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

12、1921 1927年俄国(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把商品 货品关系引入经济领域,从而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这一模式在经济上重要表现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4、1929 1933年经济危机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经济危机,从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15、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实质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6、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这也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

17、1948年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和韩国

18、1949年德国分裂为东西德国 1949年北约成立,其性质是美国操纵的政治军事集团。

19、1955年华约成立 其性质是苏联操纵的对抗北约的政治军事集团。

20、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进行改革。

21、1961年,不结盟运动开始 记住中国不是创始国。

22、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3、1967年,西欧共同体成立。

24、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实行改革。

25、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是《阿拉木图宣言》。

26、1993年欧盟成立 这是欧洲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组织。

27、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 2001年中国加入。

28、1999年欧元问世。

高考化学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考点整理

高中化学知识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与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有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获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去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氧化反应,被氧化,产生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能力与它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它得到多少电子无关。

高中化学知识点

6、还原剂的还原强度与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去电子的数量无关。

7、一种元素从化合态变为自由态,并可能被氧化(从阳离子变为单质)。。

也可以被还原(从阴离子到元素)。

8、该元素的最高值状态是氧化态,但不一定是强氧化态。最低态具有可约性,但不一定是强可约性。阳离子不一定是氧化态(不一定是最高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是还原态(不一定是最低价态,如SO32-)。。

9、常用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反应类型的关系。

取代反应必须是氧化还原反应;元分解反应肯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结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宗法制度与分封。

1、夏朝是我国历法上的第一个朝代,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夏朝。

2、王位世袭制度的建立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度(内容特点及意义)。

特点:周子是诸侯的共同主人,诸侯是周王的下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的法治以国家长子继位为特点。

影响力: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5、西周宗法制度是一种与分封制相互作用的政治制度。

6、夏商周时期的君主世袭制度与分封制共同构成了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集中系统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秦代中央官僚制的特点。

一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它充分反映了家庭和整个国家的特征(封建时代的统治特征)。。

废除分封制,实行县级制,是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一项根本性改革。

县是秦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颁布了秦律统一度量衡的货币和铁路统一文本。

4、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汉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代继承了中、外秦制度。

2、魏晋南北朝中央政治体制的特点:逐渐形成三省六司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弱化和划分丞相的职权,进一步强化皇权。

5、宋代的两府:书门下是行政机关;枢密院是一个军事和政治机构。

副国务部长,划分总理的行政权。

这三个部门管理财政,并划分了总理的财政权力。

6、元代中央政治体制的特点:融合汉蒙政治体制,强化皇权有了新的发展。

中书省——行政机构

枢密院——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是:元代行省制度。

元代省制的建立是地方行政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

郡县制(秦代)、三级郡县制(汉代)、二级郡县制(隋宋)。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关键词: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的宰相制度在明太祖时期被废除。

君主权力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增加内阁,减轻皇帝工作压力。

3、总理制度和内阁制的区别。

总理的决策权是由体制赋予的,他的地位非常坚定。

内阁是皇帝侍从的顾问团,没有决策权。

4、区分明代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区别。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了兵机府。

6、明清两朝加强了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负面影响: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放慢了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战争(1894-1895)和。

《马关条约》;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并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国家。

2、鸦片战争的起因:(根本原因)。

根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其原材料来源和商品市场(英国决心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吸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之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现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的五项贸易关税协定,反映了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本质的演变。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 马关条约 ,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 , 辛丑条约 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江 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4、抗战初期,国民党认真组织了上海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日。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文章标签: 必背   考点   高中历史   

免责申明:本文由97高考网代为发布,不代表97高考网立场,资讯内容观点均来源于互联网,只作为初中、高中、高三、高考复读学校、艺考等知识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97gaokao.com/gaokaobeikao/gaozhonglishi/7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