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7高考网!

复读学校全国城市

咨询热线 18328147259

位置: 首页 > 高考试题 > 语文答案

2023全国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时间:2023-02-15 16:24:55来源:97高考网

其实2023全国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2023全国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2023全国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身边或远方,历史或现实,宏观或琐屑(xuè),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以至我们能“思接千载(zǎi),视通万里”,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

B.太子湾公园进行了全面提升,增设了帐蓬露营区,辟(pì)出了乘坐舴(zé)艋舟的人工湖,园中的牡丹雍容华贵,樱花轻盈柔美,争奇斗艳,迎来了最佳观赏期。

D.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戮力打造出稳定全球供(gòng)应链的“生命线”,以满足民众的物流需求,缓解疫情之下全球经济血脉阻塞(sè)之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甲]在对人与自然、以及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上,中国传统的审美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的审美则强调“主客二分”。这一点不仅是中西方诗画关系等美学观点迥然不同的根本原因,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成因。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讲求分别与对抗。

[乙]形成这种观照方式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文明类型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农业本身是和自然紧密相连的,因此中国人对和自己生存、命运休戚相关的自然,便生发出一种独特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这种赞美和热爱的情感又被中国本土的道教发挥到极致。[丙]道教崇尚自然,主张虚无,并且富于玄想,认为圣人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将整个自然宇宙与自身统一起来。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     B.迥然不同     C.休戚相关     D.生发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重大类别,通常被赋予比人物画等更高的“意义”,这归因于自然界的景观物象最有利于承载文人的精神,甚至政治理想的缘故。

B.安徽省的“界首彩陶”,继承了“唐三彩”丰富多样的造型风格,还吸收了戏曲、剪纸的艺术元素,具有皖北文化质朴、粗犷的特点,在制陶工艺中自成流派。

C.华为公司新推出的“AI超感传感器”能够对16平方米内人体的细微动作进行感知,识别准确率达99.9%,在这个范围内,还能以1平方米精准细分空间和场景。

D.为了尽量缓解环境变化给身体造成的伤害,在回归地球之前,航天员每天都会加大锻炼力度,还会根据专家给出的食品搭配方案合理进食,全面补充营养和能量。

5.下列引用的句子不适合于语境的-项是(   )(3分)

A.迎春花急忙点着头,炫耀它那绚丽的黄;桃花也不甘落后,秀出它那妩媚的红……这一派春色,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中美两国企业家应把握机遇,把众多的合作潜力全面转化为互利共赢。“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所有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1)仿照以下两句话中的任意一句,创作一句“疫情文学”。(2分)

①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②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试谈谈你对这种“疫情文学”创作现象的看法。不超过80字。(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乡愁是乡土意识的衍生,是一种对过去时空的回忆。过去,中国传统艺术的乡愁表达书写的是个体背井离乡的人生际遇,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歌猛进使得载负历史与记忆的村镇空间被繁华喧嚣的都市侵占,现代都市人升腾起了回归过去的渴望,乡愁便成为现代人共同的精神症候,具有了集体性的况味。

伴随现代社会的来临,理性得以疯狂张扬,所有相悖于理性的东西或不合理的东西皆被设定为某种必须破除的东西,使得任何伦理学与美学的特性都湮灭于科学理性中。

无论是物质空间的变迁还是精神层面的断裂,现代人都处于“家园感”丧失的焦虑之中。在一个节奏加速的时代里,乡愁不可避免地以防卫机制的面目出现。 身体和精神皆在异处的人们期待返回返故乡以抵消现代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回望过去获取走向未来的勇气。

(摘编自黄筱茜《“乡愁乌托邦”的影像化表达》

材料二:

乡愁常常郁结于心而少有释怀,电视媒介的开放性与外向性为人们宣泄心中的乡想提供了渠道。传统文化类节目书写了时间序列中故园的事件与状态,这一乡愁表达深深触动了观众。

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其中,董卿与杨澜尤为可圈可点,两人皆散发着传统女性的气质,成为母亲形象的现实投影。而嘉宾学者则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以权威身份进行深入、中肯的点评,营造出“父亲在位”的心理情境。观众认同了专家这一仿拟父亲的符号,并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予以接受并内化,进而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与身份的认同。

嘉宾学者与主持人构筑了一个仿拟的家庭空间,所表征的正是国家这一父亲形象与传统文化这一民族之母。这一稳定结构激发了观众潜藏于血脉中对家国的情感依恋。

中华民族的“根”来源于人们共同的文化基底,共有的文化记忆引发华夏子民共同的乡愁。传统文化类节目精心挑选易与大众记忆产生共鸣的诗词、汉字、京剧与剪纸等符号,联结今昔,努力回溯中华文明旧有的风貌与气质。

询唤集体记忆不是为了保存过去,而是借助岁月留下的痕迹来重构已消逝的时空。传统文化类节目在进行乡愁叙事时,会选择共同记忆中美好的部分,“是对一个被净化了的传统而非历史的叙述”。

人们无法在历史长河中获得片刻的确定感,于是转而求索证明曾经存在,乡愁不失为一种尝试。电视节目无法完整地再现故园生活与离乡漂泊的漫长时光,于是,传统文化类节目乡愁的时间性便寓于空间中,借由空间的转换徐徐展开。传统文化类节目将美轮美奂的舞台再造成故园,重塑成华夏子孙共同认可的空间,使观众感怀故土家园。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类节目对乡愁的书写救赎了现代社会漂泊的生命个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建构的终究只是“拟态环境”,这一虚幻的空间为人们带来的“救赎”只能是想象的精神突围与自我和解。

(摘编自李琦、闫志成《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乡愁叙事及其意义生成》

7.下列对文中“乡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项是(   )(3分)

A.乡愁源自乡土意识,在具有历史与记忆的村镇空间被侵占后,由过去对个体背井离乡人生际遇的表达变成现代都市人对悠闲乡村生活的回忆。

B.乡愁作为漂泊无根的现代人缓解“家园感丧失”这焦虑情绪的防卫机制,能够抵消现代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人在回望过去中走向未来。

C.乡愁郁结于心难以排解,传统文化节目中“时间序列中故园的事件与状态”的表达形式,以其开放性和外向性为乡愁的纾解提供了渠道。

D.华夏子民共同的乡愁由共有的文化记忆引发,在传统文化类节目中,常以“净化”后的姿态呈现,节目的乡愁叙事,并不是为了还原历史。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过度张扬,所有非理性的东西都被设定为必须破除的对象,导致了伦理学和美学特性的消失,使现代人处于身心漂泊的境地。

C.传统文化类节目中的主持人常代表着母亲形象的现实投影,表征着传统文化这一民族之母;嘉宾学者则扮演父亲的角色,表征着国家这一父亲形象。

D.传统文化类节目无法完整呈现漫长时光,只能借助再造的空间展现乡愁的时间性,其“拟态性”决定了这一空间无法真正救赎现代漂泊的生命个体。

9.对应材料一现代人乡愁的两大原因,概括材料二中传统文化类节目为宣泄乡愁而采用的针对性方法。(4分)物质空间变迁①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新高考2卷语文试卷稳字当头

今年考试中心首次命制的新高考Ⅱ卷,既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结构模式,保证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在试题设计上,增加主观题的设置,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现代文阅读I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论证能力,文言文阅读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文意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以问答题的方式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

新高考II卷试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现代文阅读I、现代文阅读II、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新高考II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诗经·秦风·无衣》《登岳阳楼》《六国论》,均为四省《2023级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推荐的背诵篇目。

新高考II卷《大师》表达的是普通家庭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亲情。这些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对于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刚刚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疫情防控的青少年来说,既是亲切的,也是弥足珍贵的。总体来说,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考察的都是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不算难。

2023全国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马世聪认为,政务宣传部门注意到了“短视频风口”,这种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的媒介形态,在未来的宣传工作中或许将成为“两微一端”外的另一主要阵地。

2023年上半年,西安、重庆等城市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做宣传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各地方政府在打造地方名片等工作中,对短视频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摘编自“中国记协网”《数说短视频:从5分钟到15秒》)

材料三:

分析认为,未来1~2年内,短视频平台将开放大量的商业化机会,流量变现带来较大的市场规模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短视频内容营销质量的不断提升,内容变现也将出现较大机会。预计2023年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超300亿。

材料四:

(摘编自《网络传播·短视频与直播行业发展趋势观察》)

4.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从主要占用时间段来看,无聊闲暇时间段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之间比率差距最小,看电影电视时间段比率差距最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向以严肃著称的政府部门,也开始利用短视频平台来做宣传工作,短视频平台将成为未来宣传工作的另一主要阵地。

D.网络直播发展迅猛,给很多“草根”提供了一夜成“网红”的机会,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6.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网络短视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评析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

早在学而思高三语文春季班的时候,甚至在更早的秋季和寒假,我已经反复向学生强调过:今年的语文试题一定会很难,要他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果然不出所 料,2023年100分的平均分让语文试题彻底失去了尊严,而2023年的试卷给人的感觉则是出题人的十八般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各种呈现难度的手段你方 唱罢我登场,一股脑地朝这份试卷招呼。这么大的动静一定会让期待今年难度和去年持平的考生们在考场上遭遇严重的不适,某种意义上,结合今年的理综试卷,我 们会发现,这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

先让我们对语文试卷的所有板块来一个简单的评述。基础知识部分,字音字形题依然保持了每个错误选项两个错误的传统,但无论是“协奏曲”还是“怙恶不悛”, 这些生活中使用较为边缘的词汇基本上为整张语文试卷奠定了基调。成语题的“不足为训”是学而思高三语文寒假班特意讲过的,相信听过寒假课的同学一定会坚定 信心;不过,“兵不血刃”作为干扰选项也完全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只要各位考生还记得我在考前点睛课上讲的“望文生义”中的“语境”技巧,知道“激战 90分钟”出现的目的就是与“兵不血刃”中“未经战斗”的隐含义相冲突、让这个成语变错,就不会受到类似的困扰。与成语一样,病句题一定会让很多考生在走 出考场以后也不知道B、C到底哪句话“有问题”。即便语病明显如A的句式杂糅和D的成分残缺,也没能降低这道多数学生老大难问题的实质难度。C的语序不当 实在太过隐蔽,相信这道题最终的得分率不会太高。文学常识将巴尔扎克指认为“浪漫主义”,较为中规中矩,基础题里面真正称得上简单的,只有一道语意衔接。

文言文一改过去考叙事性文章的惯例,改为考查议论文。根据北京高考的惯例,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拿论说性文言文难为考生的。这还不算完,惯例的虚 词题考了两个超纲虚词其中有一个还根本不是虚词,两个纲内虚词在过去七年中也只分别考查过一次,可以说这道题成功地绕开了所有考生的备考重点。第八题 表面上是句式题回归,继续考老土的省略句,但其本质却是考查虚词和句意,这道题对于今后一整年文言文备战都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不过,第六题考生用我在学 而思说过的“条件反射”法可以马上得到结论,第九题的“代价与成功成正比”也可以用我讲过的“无中生有”搞定,但愿考生不至于被7、8两题影响了心情,干 扰正常发挥。

正像我之前对学而思高三学员反复预测过的,阅读延伸如学而思所料出在了诗歌鉴赏后面,但总体面目与去年《宋清传》后面的文言阅读延伸区别不大,也算是平稳 过渡。真正诗歌鉴赏的难点在于第二题一改过去考情感主旨题的惯例,改为从“平实而有韵味”的特点对诗歌加以赏析。但由于学而思之前带着学生练过以赏析的形 式出现的诗歌阅读延伸,所以考生面对4分的鉴赏题,应该不至于手忙脚乱。

社科文阅读保留了一道客观题配一道主观题的固定模式,对于谙熟社科文六种错误选项设置方式学而思考生来说,这基本上已经算是社科文能呈现的最高难度了,不 过,主观题5分的得分点拆分在学而思高三语文最后一节课还在练,相信考生们能够做到胸有成竹。散文如之前春季第五次课复习的那样,考的是散文当中难度最高 的文化散文,第17题关键文段作用题和第18题标题作用题也是最后一次课反复强调的重点题型。因此,散文大阅读的难度倒不在于常规题型或文章本身,而在于 阅读延伸中“观山如读史”的启示。如果考生缺乏开阔的视野,或者像我自己一样在高中是个宅男,可能会发蒙。其实,题目中强调了“阅读体验”,如果考生或多 或少读过一些文化散文,应该也能够快速加以迁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在寒假班上对阅读延伸题强调的“细节”与“篇幅”上过课的各位,你们懂的~,还是 抢分的关键所在。

作文题的评析昨天已经由王乃中老师完成,在此不再赘述。通观整篇试卷,其实亮点颇多,但对于适应能力较差的同学而言,亮点差不多就是难点,甚至可能还是雷 点。事实上,这份试卷分析的写作对象显然不是已经完成考试的2023届考生,而是已经成为“应届考生”的2023届的诸位,那么,这份试卷能够为我们一年 的备考提供哪些重要的信息呢?

第二,先扭转语文学习的观念和语文考试的意识。尤其对于所有没来过学而思学语文的同学而言,现在的你们对于答题公式、常见套路、术语系统基本上还是一片空 白,你们还不具备通过题干辨认题型、通过题型迅速定位答题方式这两种核心能力,你们甚至连现代文阅读共有几种题型可能都不够清楚。从这个角度上讲,差距其 实已经拉开了,而要弥补差距,首先要转变的就是观念。“语文考试”的关键词不是“语文”,而是“考试”,是考试就是研究从题目到答案的过程,语文题就是数 学题,这个意识必须明确。

第三,在正式开始高三生活之前,为自己的语文能力做一个严肃的个人诊断。这包括对语文考试的了解程度、对评分标准的熟稔程度,以及自己现在握有哪些核心资 源,比如对世界的个性化认识,比如独特的经历,甚至可以具体到现在要写作文的话可以马上想到哪些例子。这份诊断做得越全面细致,整个高三一年的语文复习规 划也就越清晰明了。磨刀不误砍柴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大道理就不在这里嗦了,在有限的365天里,复习的核心是效率,而不是焦虑。

感谢各位同学有耐心读到这里。现在,我宣布:文章写完了。而生活才刚刚开始。

高考去年语文试卷难度分析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终于在大家的企盼中露出了真容,纵观整个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其所考察的内容和设置的题型,依据2023年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做了不少的调整和变化。因此,想从“稳”和“变”两个维度来谈谈今年的语文试卷。

从“变”的方面来看,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中,相较于以前来说,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均成为必考的内容。当然这在2023年考纲中有明确规定,但是因为考生阅读量的增大,必然要对整个试卷题型和题目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文学类文本减少一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增加一道客观选择题,只保留一道问答题。当然,实用类文本一摆往年人物传记类的考察,改为在比较中认识中国电视纪录片运用和发展的话题,同时采用多篇非连续文本的组合也是较往年明显不一样的。这种变化虽然只是一个局部调整,但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命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

古诗文阅读这块,诗歌鉴赏以一道客观题和一道在主观题呈现,名句名篇默写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今年是两道题共计5分。虽然高三复习中针对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观上来讲,对学生的临场考试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另外,语言文字运用这方面,第19题和第21题也是近几年没有出现的题型,特别是第21题比较新颖,通过寻找“推断中存在的问题”对考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高考语文试卷答案点评和难度解析

重庆育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琪

今年高考语文(重庆卷)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精神,贴近高中教学,考查了高中语文的主干知识及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能力。试卷格局基本稳定,难度适中。在考点、材料性质、试题命制思路以及整体架构上与去年保持了相当大的承继关系。试卷梯度合理,部分题目设计有所创新,没有偏题、怪题,切合学生备考实际,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对中学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还凸现了几个特点:1、更加注重学生对母语综合应用的能力考查。2、更加注重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的引导,试题材料的选择上除了继承以往贴近生活,把握时代脉博,体现地方特色的特点外,加强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一大题分别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词语应用、文句衔接、标点符号的掌握,考点明确,题目不偏不怪,是备考复习的范围。

二大题的阅读文段,材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题目设置注重学生的阅读层次。

三大题第一次选择了古代小说,通过删节处理,适合高中生的阅读水平,根据材料设计的题目要求有良好的文言语感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有一定难度。文言断句,考生只要认真读几遍就能断出,难度不大。

诗歌鉴赏回避了唐诗宋词,选择了清代散曲,具有新颖性。要求考生进行赏析,所设两小题测试目标明确,难度适中。默写填空考生认真仔细就可完成。

五大题(现代文阅读)与去年试题基本一致,考查小说阅读,设题平实,考点设置明确合理,梯度明显,18小题的设置体现了试卷的开放性,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思考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六大题设题贴近生活,注重重庆特色,测试目标明确,具有一定的覆盖面,赋分合理。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英国的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伴随电影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摘编自林炜圣《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几天以前上映,首日的票房即大有斩获,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

B.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C.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得以保存。

D.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C.《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情节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学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和《捉妖记》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B.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源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代审美相契的艺术形象。

C.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

D.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一、(15分,每题3分)

1.B 2.B 3.C 4.D 5.A

二、(9分,每题3分)

6.D 7.B 8.A

三、(12分,每题3分)

9.D 10.B 11.C 12.A

四、(21分)

13.(1)一次拿不到药钱,就勃然大怒,第二次就辱骂,以致成为仇人。(3分)

(2)富贵时就依附你,一旦贫贱,就弃 你而去,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的(3分)

(3)那么普天下生活困窘、无力谋生,蒙受凌辱而能够不至于死亡的人就很多了。(3分)

14.(6分)(1)两首诗歌都主要通过对乐曲声,月色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戍边情怀。(共3点,每点1分。)

(2)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3分。只答对一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

15.(1)雨霖铃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惰自古伤离别 今宵醒何处 极柳岸晓风残月(每空1分。)

(2)古文运动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我其深(每空1分)

五、(21分)

16.①所亲尝的若辣:受到邻人、老鼠、蚊子的干扰以及遭受大雨屋漏的困苦(3分)

②所领受的情趣:月夜幽静,细雨濛濛(3分)

17.“荡漾”本指水波起伏,后也用来描写歌声的起伏、优美。用在文中表示充满嘈杂不断的声音。(2分)

“荡漾”一词传达出了作者含有无奈、隐忍、乐观、安之若素的情感。(可不必答全,意思对即可)(3分)

18.文中以谐谑的语言说壁间不挂显要的照片和博士文凭等,这些表明作者“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的处世态度,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4分)

19.简陋、不从俗(或有个性)(2分);虽然身处简陋的屋子,但是作者具有高雅的情趣和鲜明的个性追求,因此陋室也变得高雅了。(4分)

六、(12分)

20.(1)我国整体经济绩效优异;政府效率排名基本原地不动;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也没有改观;企业效率波动很大,从2000年到2003年呈下滑的趋势,2004年才略有回升。(2分)

(2)应该大力提高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分)

21.立志要切合实际,做事要脚踏实地。(3分)

22.①同学们都非常钦佩。(2分)

七、(60分)

2023全国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2023全国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文章标签: 全国高考卷高考复读   全国高考一卷高考复读   全国高考三卷高考复读班   

免责申明:本文由97高考网代为发布,不代表97高考网立场,资讯内容观点均来源于互联网,只作为初中、高中、高三、高考复读学校、艺考等知识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97gaokao.com/gaokaoshiti/yuwendaan/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