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7高考网!

复读学校全国城市

咨询热线 18328147259

位置: 首页 > 历史辅导 >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归纳,高频考点

时间:2024-04-09 15:00:07来源:97高考网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归纳,高频考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比较基础的,要背的知识和初中阶段是有联系的。知识点很多,记忆相对容易。学生要学好历史,最关键的是方法。

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宗法制度与分封。

1、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就是从夏开始的。

2、王位世袭制度的建立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度(内容特点及意义)。

特点:周子是诸侯的共同主人,诸侯是周王的下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法律制度最大的特点是长子继承制度。

影响力: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5、西周宗法制度是一种与分封制相互作用的政治制度。

6、夏商周时期的君主世袭制度与分封制共同构成了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效果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集中系统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秦代中央官僚制的特点。

一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它充分反映了家庭和整个国家的特征(封建时代的统治特征)。。

废除分封制,实行县级制,是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一项根本性改革。

县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3、巩固统一的措施:颁布了秦律统一度量衡的货币和铁路统一文本。

4、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汉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代继承了中、外秦制度。

2、魏晋南北朝中央政治体制的特点:逐渐形成三省六司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弱化和划分丞相的职权,进一步强化皇权。

5、宋代的两院: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是最高军事和政治机构。

副国务部长,划分总理的行政权。

这三个部门管理财政,并划分了总理的财政权力。

6、元代中央政治体制的特点:融合汉蒙政治体制,强化皇权有了新的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枢密院的最高军事机构。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是:元代行省制度。

元代省制的建立是地方行政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

郡县制(秦代)、三级郡县制(汉代)、二级郡县制(隋宋)。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关键词: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的宰相制度在明太祖时期被废除。

君主权力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增加内阁,减轻皇帝工作压力。

3、总理制度和内阁制的区别。

总理的决策权是由体制赋予的,他的地位非常坚定。

内阁是皇帝侍从的顾问团,没有决策权。

4、区分明代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区别。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了兵机府。

6、明清两朝加强了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负面影响: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放慢了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战争(1894-1895)和。

《马关条约》;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并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国家。

2、鸦片战争的起因:(根本原因)。

根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其原材料来源和商品市场(英国决心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吸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之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现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的五项贸易关税协定,反映了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本质的演变。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 马关条约 ,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 , 辛丑条约 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4、抗战初期,国民党认真组织了上海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日。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

难点:天目体系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制(永安分王)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初步建立。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太平天国定都天津后,组织北伐西进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天目制度是太平天国早期的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后期,先进的中国人首先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高峰。沉重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是中国人最早的探索。它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以上为机器翻译结果,长、整句建议使用 。

1、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国家民权和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以上为机器翻译结果,长、整句建议使用 。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 自由 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国共合作的形成标志是:国民党举行了一次大会议。

31、武装抵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会议制定抗战总路线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第三课考点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46、新中国为了消除旧中国的外交耻辱,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7、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中国作为世界五大国之一参加的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列强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51、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5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

55、日本和中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课考点

56、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5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 上海合作组织 ,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第6单元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59、人类早期的主要文明多发生在河流流域,古希腊文明则发源于海洋,兴盛于海洋。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 第二课考点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张桌子。

63、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公民文集》。

64、罗马法可分为成文法和普通法。

65: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 万民法等。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

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就是在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责任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1787年的美国宪法体现了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76、1787年美国宪法的理论基础来自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联邦政府的机构和权力由国会划分为立法权,由总统划分为行政权,联邦法院划分为司法权。

78、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总统制共和政体,或称总统制。

?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建立的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19世纪中期德国政治的特点是分裂。

83、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国家是普鲁士。

84、提出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的是普鲁士总理俾斯麦。

第八节:从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考点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的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 欧文 圣西门。

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95、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以1956年完成三大改革为标志的。

98、“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99、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0、基本实行农业合作制的时间:1955年底。

第九单元: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考点

10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102、冷战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建立。

10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扩张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大,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华约组织的成立。

第二课考点

104、欧洲共同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从1956年到1973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06、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经济振兴时期:1949年至1957年,1956年至1966年。

第三课考点

107、东欧剧变:1989年。

108、苏联解体时:1991年。

109、东欧第一个国家:波兰。

110、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欧洲联盟于1993年年底成立;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一个超级大国多大国,一个超级大国是美国,多个大国包括欧洲、日本、中国和俄罗斯。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1)指数和指数的运算。

1.根的概念:一般来说,如果,则称为第二根(nroot),其中>1, *。。

当它是奇数时,正数的第二个根是正数,负数的第二个根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的第二个根用符号表示。这个叫做根号,这个叫做根号指数,这个叫做根号。。

当它是偶数时,有两个正的根,它们彼此为负。在这种情况下,正数的正根用符号表示,负根用符号-表示。正负的th根可以组合成(>0).由此可知,负数没有偶数根;任意根0都是0,设它为0。

注: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分数的指数的含义。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在定义了分数指数的含义后,指数的概念从整数指数推广到有理数指数,而整数指数的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

3.实指数幂的性质。

(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将函数称为指数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不能为- 0和1。。

2、指数函数的图和性质。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 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 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经济,给予政治 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不仅有古今不同地域之分,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有不同的影响,对社会发展也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颓废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8、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9、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表现)途径?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0、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1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2、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塑造人的表现,优秀文化影响)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13、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4、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争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15、科技与教育在文化竞争中的地位

(1)有关科技发展的指标,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2)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3)无论就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4)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16、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经济和文化意义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7、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

18、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9、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为什么要)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20、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1、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22、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6组合)

23、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24、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5、文化的继承性(识记,小题)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6、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7、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为什么要)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8、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如何正确对待)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9、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30、传统文化的作用27、29问

3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2、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集成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识记)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例外)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34、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创新的必要性)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5.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基础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①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①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②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③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3)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6、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7、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创新要求、原因)

(1)要求

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原因

①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8、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9.文化创新应克服的错误倾向和坚持的正确方向

(1)克服的错误倾向

①要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②要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汕头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2)坚持的正确方向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一个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4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章标签: 知识点   必修   考点   

免责申明:本文由97高考网代为发布,不代表97高考网立场,资讯内容观点均来源于互联网,只作为初中、高中、高三、高考复读学校、艺考等知识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97gaokao.com/lishi/gaoyilishi/15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