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7高考网!

复读学校全国城市

咨询热线 18328147259

位置: 首页 > 历史辅导 >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高分必备

时间:2023-10-23 10:55:35来源:97高考网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高分必备,有很多学生想知道高中历史必修课的两个重要知识点是什么。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知识点总结。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于1689年颁布。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 财政权 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议院的立法程序,通过控制本党议员来控制下议院,提前举行大选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它使立法机关能够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规范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起因:英国议会在1832年进行了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避免*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度,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国家。

第二个基础:1787年的美国宪法。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联邦权力高于州权力。

(2)三权分立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拥有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法院具有司法解释权和审判权。

(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有利于防止*的出现)。

2.特点:分权制衡;联邦制;*系统。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北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允许奴隶制预示着内战的爆发。

不承认黑人妇女和印第安人与白人男子享有平等权利并不能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开始建立联邦共和制度。

1.形成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轮流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个主要政党控制着国会,以及总统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已经成为美利坚共和国的一个特征。

通过相互监督,两党可以限制执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性:在两党制下,两党在政治上都依赖于大企业,政治和金钱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共和党人获得了实权,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条件: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

(1)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 铁血政策 ,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象征:德意志帝国宪法于1871年春颁布。

3.内容:

(1)君主立宪政体

天皇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并决定外交政策。

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的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个议院:联邦议会(由各州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组成)。帝国议会的权力较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2)联邦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 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4.实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完整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是真实的,宪法是虚构的。

5.影响

(1)积极:推动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世界强国之列。

(2)消极:带有浓厚的*主义色彩,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

(1)实施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2)主要内容:

实行余粮收缴制度:国家对粮食实行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出售,农民必须将所有余粮以固定价格出售给国家。

全面国有化:将大中型企业逐步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废除自由贸易: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实行普遍强制劳动制度,规定16岁至50岁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

(3)评价

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施的,当时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⑴实施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实施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⑶主要内容

在农业上,采用固定的粮食税来代替余粮征收制度,纳税后的剩余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工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和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负担不起的企业将被允许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民营小企业将恢复。

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取消物资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4)作用和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如何在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结果。探索了一条适合俄罗斯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这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过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5年苏联提出了 社会主义工业化 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把苏联建设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⑵农业“全盘集体化”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大,1926年苏联开始经历食物供应困难。斯大林认为,解决粮食困难的办法在于尽快将分散的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场。

20世纪30年代初,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2、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公有制,是高度集中的国家强制性计划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排除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⑴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56年,苏共 二十大 上,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⑵内容

政治改革:纠正错误,恢复受害者的荣誉;破除斯大林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②经济改革

1. Agriculture: Replace the compulsory sal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the purchase system to increase the purchase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abolition of machine-tractor stati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the sale of all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o collective farms; Large-scale reclamation, advocating the planting of corn。

b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部分权力下放,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结局:改革收效甚微,最终以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台而告终。

原因:旧经济模式没有根本性突破;改革缺乏全面一致的战略方针和思路,盲目性大。赫鲁晓夫浮躁任性的个人作风也阻碍了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⑴内容

①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进行经济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的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后果:苏联发生了全面危机,整个社会陷入控制状态,国家政治不稳定,经济连年下滑,意识形态领域极度混乱,同时,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必修知识点归纳

(1)从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其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一统的趋势。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改革,春秋变法,战国变法,百家争鸣,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 从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业、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与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以牛为主导的铁的使用和推广,使之过渡到私有领域,采矿领域和失败的品格齐相,陆牧初期的税收推动了土地私有化;战国变法,特别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3)以华夏为核心的民族融合。

中原的华夏人和周边的匈奴、东湖、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封建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教和道家,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的崩溃。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墨家、儒家、道家、法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了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学、中医等学科发展迅速,许多成果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文章标签: 知识点   必修   高分   

免责申明:本文由97高考网代为发布,不代表97高考网立场,资讯内容观点均来源于互联网,只作为初中、高中、高三、高考复读学校、艺考等知识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97gaokao.com/lishi/gaoyilishi/9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