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政治的学习需要有一个知识点框架图来对整体的思路进行梳理,一个好的思维导图对于政治的学习也是非常帮助的。
必修1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
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略)
②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第二、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兼并或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就业:
①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2、中央:1 .世袭皇位制取代了退位制;2. 参与决策,负责卜祝史的祭祀占卜和王朝事件的记录,负责兵权划分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早期的夏商政治制度对西周的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藩属国的义务:保卫领土,追随战争,进贡和报告值班。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负面影响:西周末年,王权削弱,春秋战国与暑假冲突。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集中系统的形成。
特点:一个独家;皇权至上;王位是世袭的。。
评价:它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态的形成,是科层制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
正面效应:1.;它增强了秦国的实力,通过战争扩大了领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团。
中国的封建国家在那时成为了世界强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使用,并不断增强和改进。
负面影响: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挤压,导致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三个公爵(师师、博士、上尉)的中央编制发生了变化。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省制度。
尚书省内史省门峡省是隋朝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机构。
唐仲书负责决策、起草和颁布诏书。
尚书省负责执行官府命令的官府下敬礼兵刑讯工作六人。
门峡省分管审议工作,负责审查政府命令。
宋朝中学下的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副国务部长将划分总理的行政权。
这三个部门管理财政,并划分了总理的财政权力。
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负责宗教事务,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汉初,县州并立;汉武帝后期,设立了御史制度。
隋唐中后期,地方军事首领制定的措施越来越多,发展到割据状态。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朝在地方实行省制。在省制下,有路、州、县。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由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高寒宣府医院管理。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宰相权力弱化,皇帝权力强化,地方权力弱化,中央权力弱化。
不断增强。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府,由皇帝选派新的满族和汉族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国家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
Unit 2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里克利统治时期。
2、特点:人民主权反过来统治法律,公民内部最高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法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公民文集》(查士丁尼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力: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现代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这是反封建主义的。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意识形态武器。
Unit 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 权利法案 :1689年 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 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力:为稳定的社会走向民主模式提供保障。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他的职责大多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 1787年宪法 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平衡;总统和国家。
国会两院之间,司法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
执行总裁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立法机关选举产生,每州两名;代表由选民按该州人口的比例直接选举产生。
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有权解释所有法律和条约。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创建了联邦制国家;它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独立战争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 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 权利法案 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 印第安人 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通往法兰西共和国的艰难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联邦君主政体。
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最高的帝国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该条约包括: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2100万银元赔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通商口岸;中国海关将对英国的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并由双方商定。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 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国人和法国人烧毁了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的效力;把天津建成商埠;九龙一区归英军管辖;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增加到各800万两白银。
4、中国变得更加半殖民地半封建。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目制度:太平天国于1853年颁布。
1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和 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 的理想社会。
2、天目系统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的结晶。
消极意义:思想中所体现的绝对平等主义,严重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3、1859年,太平天国第一次公布了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当时形势的不落实而失败。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 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大大增加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的程度。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避战避和,不敢依靠群众;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强盛,对中国的战争已经策划了很长时间。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不透明 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暮光线的解释:在暮光线上找一点,自西向东穿过它进入昼半球,表示该线为晨线,反之亦然。
3.暮光线与赤道的关系:交叉和平分,因此一年四季白天和黑夜在赤道上平分。
4.暮光线和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和切线,所以太阳在暮光线上的高度是0度。
5.暮光线与地轴的夹角在0到23 26之间变化。
6.太阳高度在昼半球的分布为>0,在夜半球的分布为< 0,在暮光线上的分布为=0。
7.昼夜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本地时间计算原理。
当地时间东部早,西部晚。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早于东时)。
在同一经度上的地方是相同的。
经度每15处变化1小时(即1 =4分钟)。
2. 地方时计算方法:
当地时间=地方间经度差4分钟。
公式加负号选择条件:东加西减土地在已知东边带正号,在已知西边带负号。
经度差的计算方法:相同的差值减去东经相同的差值或减去西经相同的差值;一个是东经,另一个是西经。
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转换两地的时差;判断两地东西走向;代入。
3. 昼夜长短的计算
日弧:任何纬度在日半球内的部分。
夜弧:位于午夜范围内的任意纬度的部分。
计算方法:日长=经度日弧15。
夜长=夜经弧15。
(三)区时的计算
期望地点的时区时间=已知地点的时区数之差。
说明:
时区号计算:本地经度15,四舍五入的时区号。
时差计算:减去时差加两个地方相同的东时区或西时区减去;一个是东部时区,另一个是西部时区。
正负号的选择条件:东加西减(与东部时区相同,时区数目越多越东方;时区越少,越东方化;一东一西,早于东部时区)。
(4)光图解译方法和程序。
1.标记旋转方向,判断暮光线。
2. 定日期:
北极圈的极昼(或南极圈的极夜)是6月22日。
北极圈的极夜(或南极圈的极日)发生在12月22日。
暮光线在3月21日或9月23日与经线重合。
3. 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晨线在6点钟与赤道相交。
这条模糊线与赤道相交的经度点是18点。
日半球的经度等于12小时。
夜球的经度等于24或0。
根据经度差15处当地时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理计算时间。
4.确定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由日期确定的直点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23北纬26度;冬至23 26 S。
太阳照射的经度是平分日半球的经度,即当地时间12点处的经度。